李世民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持續到當今社會仍然是我們所經常用于反思自身的一句話。所以對于我們而言,時時反省自身,同時通過對于自身過往一些事情進行經驗總結,做到更好地發現自身問題,我們才能夠更好地提升自己,進而成為一個更優秀的自己。那么對于國家而言,反觀歷史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我們自建國以來對于社會主義社會的一系列革命、改革和建設所進行的一系列探索和實踐,如果缺乏了對于這些探索和實踐進行的經驗總結,那么恐怕社會主義中國就很難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所以,回顧歷史很重要,學習歷史也很重要,這不僅僅是站在國家層面,國家是由一個個的人民組成的國家,所以我們也需要認真仔細地去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興替,從中我們也可以得出一些經驗來反觀自身是否存在這樣的問題,同時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是非常源遠流長的,所以我們也可以通過對于歷史的學習來學習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
說了這么多,相信我們的家長孩子們也應該真正理解了當下教育制度中為什么會有歷史這門課程了,也應該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重要性有了一個初步了解。那么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來繼續討論一下對于歷史的學習,我們應該注重哪幾個方面,才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歷史這一個學科呢?
我們分析并總結的除了這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理解,二是在一的基礎上結合記憶進行運用。
我們首先來說說第一個方面——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理解,我們先來理解一下,對于這一點,其實是具備兩個關鍵詞的,也就是我們要仔細地去剖析這句話的兩個特點——閱讀、和理解。
閱讀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以及學習中要有足夠的閱讀量來支撐我們對于這一門課的學習,因為我們的課本對于歷史并不是會非常詳細的一一地論述,而是會選取這其中的個中重點,再進一步對于這些重點進行提煉總結,從而成為可以寫入教材的資料。而老師們因為上課課時的原因,有時候可能上課時間也不足以讓老師們對于這些歷史過程進行非常詳細地描述,所以有些孩子不了解過程也就不能了解歷史某些事件的結果為什么是那樣的。
所以我們才需要在課外進行文化積累,多閱讀一些歷史資料,對古今中外的歷史都進行了解,只有了解足夠多的歷史,做了足夠多的積累,才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難度。當然在這里我們所要強調的一點就是:我們所選取的課外閱讀材料一定要是正確的歷史材料,而不是一些歪曲歷史的材料,當下文化市場中,不乏有一部分作者本身對于歷史文化并不了解,全憑杜撰來書寫歷史資料,而這些歷史資料不僅僅不利于我們學習,還可以帶偏我們對于歷史的認知,這是非常不好的。
那么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理解就是非常重要的了。材料本身是幫助我們了解歷史的,而我們只有將其轉化為自身的理解才能夠真正的幫助我們的歷史學習,所以理解是我們在閱讀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
接下來我們說第二點——我們需要做好對于歷史資料閱讀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記憶運用到實際中。這里我們所說的運用其實有很多種方式:第一,我們可以以歷史事件的經驗總結來反思自身。第二,我們可以將一些歷史典故記憶下來以及其所具備的寓意進行了解,這也是我們語文寫作中非常好的素材。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可以幫助我們在學習課本歷史知識時結合我們所閱讀的課外歷史資料進行理解,更有便于我們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當然其運用遠不止這些,我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挖掘出更多能夠幫助我們學習成長的歷史應用。
自省,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對于國家興替有更好的了解。所以,做好歷史的學習很重要,當然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我們是否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做到了這些點,如果沒有是否需要改變方式,如果有又是否有所改善。歷史是非常有趣的知識,并不是要求我們死記硬背,更多時候只有我們找到了正確的方法,我們也才能在這個學科中更加科學有效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