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斯金納是美國著名的教學心理學家。他通過動物實驗建立了操作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并據此提出了程序教學論及其教學模式,曾給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和世界的中小學教育帶來廣泛影響。 一、理論依據 作為一名實驗心理學家,斯金納的理論發現是從動物學習的實驗開始的。他設計了一只被稱為“斯金納箱”的實驗裝置,里面裝著一只饑餓的老鼠,一根控制桿連系著食物箱。老鼠在箱子里活動,每壓一次控制桿就能得到一顆食物。這樣,老鼠不斷地壓控制桿,不斷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學會”了這種取食方法。在這里,取到食物就是對老鼠操作控制桿的一種強化。隨后,斯金納重復對鴿子、貓等動物進行類似的實驗都證明,及時地給予報酬、強化,是促進動物學習的主要因素。 由動物而推斷人,斯金納認為,人類的學習也是一種操作反應的強化過程(“強化”在他的教學理論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通過操作性強化,一個比較完整的新的行為單位可以被學會,或者一個現存的行為單位可以被精煉。而要使教學或者訓練獲得成功的關鍵,就是要很精確地分析強化效果,并設計操縱這個過程的技術,建立一個特定的強化系列。也就是說,根據學習的目標,在促進學習者學習時,要不斷地給予強化,促使學習者向著學習目標邁進。 二、教學原則 根據操作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一位教師要實施程序教學,必須考慮哪些問題呢? 首先,要仔細地考慮在特定的時間里計劃教學的內容是什么,這些教學內容最終是要通過學生的行為的獲得來表示的。其次要考慮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強化物。這種強化物包括兩種:一種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所操縱的材料具有強烈的興趣性;另一種是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獎勵,譬如教師的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贊語、一件獎品等等。第三,強化的最有效的安排,即教師要把非常復雜的行為模式逐漸精致地做成小的單位或步驟,也就是把教學目標進行具體分解,確定每個步驟所保持行為的強度,以使強化的效果能提高到最大限度。 編制程度學習的流程,一般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積極反應原則 一個程序教學過程,必須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學習的狀態。也就是說,在教學中使學生產生一個反應,然后給予強化或獎勵,以鞏固這個反應,并促使學習者作進一步反應。 2.小步子原則 程序教學所呈示的教材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學習為后一步的學習作鋪墊,后一步學習在前一步學習后進行。由于兩個步子之間的難度相差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