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初次接觸電腦,對它的興趣多源于它的多媒體娛樂性上,而操作水平參次不齊,對信息技術課既好奇興奮又充滿神秘感,課堂較難組織,教學中如果按部就班,過多的概念,過繁的操作,使學生漸漸失去興趣。多年教學實踐表明,采用學生易懂的語言表述知識,運用發現式教學法授課,可解決上述問題。我們知道,發現式教學法又稱問題教學法。它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于本世紀50年代首先倡導的,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主動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從青少年好奇好問的心理特點出發,提出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演示,解答問題等手段,引導學生像當初科學家發現真理那樣去發現知識,以便培養他們進行探究和創造的能力。下面以“畫圖”軟件的教學為例,談談發現式教學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畫圖”軟件教學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Windows窗口并初步學會了操作鼠標的基礎上開展的。因為“畫圖”軟件是Windows環境下應用軟件的一個代表,它的知識內容相對簡單,又容易引起學生興趣,采用發現式教學,使得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究知識成為可能。 在課前,教師準備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計算機美術作品,在課堂上通過演示首先激發學生對計算機繪畫的濃厚興趣,并使他們對“畫圖”軟件的功能有一些直觀認識。在第一節課上,教師精講,讓學生知道怎樣打開“畫圖”軟件,了解了窗口組成后,我引導學生去發現:(1)工具箱上的工具各叫什么?你能查出來后試一試么?(2)你知道下面這幅畫是用工具箱里的那些工具畫的嗎?你能畫么,試試有什么技巧?以此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激發他們去嘗試、去發現。 又如在教學“學會使用幫助功能”時,我先讓學生了解計算器幫助功能的基本使用,接著讓學生打開“畫圖”軟件的幫助功能,引導設疑:(1)如何使用幫助功能,來查閱其它工具的使用方法?(2)你能從中學到一樣操作技巧嗎?使學生主動通過幫助去發現探究比如畫曲線、畫水平直線、正方形、圓等的操作技巧。并且及時讓學生走上講臺,體驗發現的樂趣,調動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并讓學生自己提出想要解決的問題。 二、探究問題答案 有了探究問題的欲望后,可先由教師提出明確的操作要求,指出書中的支持材料后,再放手讓學生自己上機操作練習,鼓勵學生新的發現和“技巧”。這時,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學生與計算機互動,學生能通過教師的指導、計算機的交互功能、教材中的文字資料,不斷完善自己的操作,體驗發現探究的樂趣。對普遍存在的困難,教師可即時展示已經發現學生的成果,提高競爭意識,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進一步引導他們查閱書中相應內容,也可給予他們個別具體的輔導。這一環節可根據各班學生的實際,安排時間,最多半節課。 首先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可選擇小組討論或全班匯報等形式,對自己的操作進行小結,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接著,提問部分同學,讓他們走上講臺,邊說出自己的發現成果,邊展示操作方法技巧,讓他們極大的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一步,學生積極性高漲,你說這棵樹怎么畫的,他說那片云怎么畫的……紛紛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教材中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已被他們理解。然后,教師針對學生操作情況,只需予以適當補充,最后對知識技能作出歸納總結即可。 四、運用發現成果 根據大家的發現交流后,學生又可根據自己的操作作進一步的修改,調整,使自己的作品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隨著對操作的不斷熟練,教師也可以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一個個案例,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如可繼續出示以下范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畫直線、圓及填色的技巧,鼓勵他們自己完成這幅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