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協同教學的意義
協同教學是由兩位或兩位以上教學人員,組成一個教學團(Teaching Team),發揮各人所長,共同合作指導兩個或更多班級的學生。
二、協同教學的要素
1.兩位或更多的教育人員。
2.一科或更多的教育領域。
3.兩個或更多的班級。
4.不同的教學方法:大班教學、小組討論、獨立學習等。
5.應用各科教學器材。
6.合作的教學。
7.教學團。
三、協同教學的特質
1.適應個別差異。
2.由統整而分化。
3.改進教學型態。
4.充份利用設備。
5.促進互助合作。
6.獲得較多指導。
7.個別群性兼顧。
四、協同教學的實施
(1)組成教學團:有下列幾種方式組成教學團。
•由擔任相同科目的教師,加上有關助理人員。
•由不同科目的教師和助理人員組成之。
•由同一年級的教師及助理人員組成之。
不分科目、年級的教師,加上全校職員,組成一大教學團亦可找一位經驗豐富、成熟且有領導能力的教師,擔任主任教師,來策劃、主持、推動整個教學團之運作。其它可包括資深教師、任教不久之一般教師、社教人員、家長、社會資源人士及專家學者。
(2)計劃:教學前的計劃很重要,團員經由多次的開會、討論,研商每日的教學計劃,進行各科教學設計,分頭準備各人所分配之工作,如搜集數據、制作媒體、布置教學環境,等準備工作告一段落后,并做修正,最后才將計劃定案,準備實施。
(3)教學:以合作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可視課程及教學需要進行大班教學、小組討論或者獨立學習。
(4)評鑒:采協同評鑒方式評量學生的成績和教師協同的情形,評鑒須自由、坦誠及具有專業性、建設性的批評。
五、其它的配合
1.增加助理。
2.改變教學職責。
3.建筑設備的改進:建筑具多元化功能,媒體、圖書數據應充實。
4.彈性課表。
5.改進評鑒:不能以知識記憶為主,應評量學生整個生長與發展。
六、協同教學之困難
1.教師的習慣與觀念。
2.行政的配合與支持。
3.學生學習方式之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