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作教學的定義
合作教學法主要利用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資源,互相支持,去進行學習;并利用小組本位的評核及組間的比賽,制造團隊比賽的社會心理氣氛,以增進學習的成效。一方面使學習機會更為平等,一分面使學習動機更為強烈。
二、合作教學的目的
合作教學的目的在使學習活動成為共同合作的活動,其成敗關系團隊的榮辱。
三、教師扮演的角色
1.清楚描述課程目標。
2.在上課前先決定并安排學生于學習小組中。
3.清楚地解釋作業及目標結構。
4.督導合作學習小組的效果,適時介入以提供作業協助或增進人際及團體技巧。
5.評鑒學生的成就并幫助學生討論他們合作進行的情形。
四、基本原理
(一) 任務結構(task structure)
指在班級體系里面,施教者利用何種學習活動,或組合不同的學習活動來進行學習,例如:利用聽講、自學、討論、作業、實驗操作或觀賞視聽媒介來學習;是在同構型團體或在異質性團體之中來進行學習。也就是說,合作教學在任務結構方面乃利用小組合作,采用各種不同方式的學習活動來進行學習。
(二) 酬償結構(reward structure)
1.指運用何種方式來增強學習行為的結果,例如:利用評分成績、教師獎勵、有形無形的獎賞處罰方式。
2.指人際之間酬償的互依性。合作教學是合作的酬償結構,因為一個學生的成功同時幫助別人成功,合作教學利用此一正性的增強結構來激發與維持學習活動。
(三) 權威結構(authority structure)
指在班級社會體系中,由何人負責,如何運用何種方式來控制學習活動或行為的進行,在創新合作教學中要利用個人的內發動機及同儕的激勵來控制自己的行為,去努力學習。與傳統的教學法中,單有老師個人以獎懲及給分的方式來控制學生的學習及各種行為表現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五、合作教學的策略
(一) 學生協同成就分陣學習
簡稱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學,其運用乃根據能力水平,將學生分成四、五人一組,盡量使每一組的學生,具有最大的差異,無論從其能力、性別、或其它社會與心里區分,是一種異質性的分組,使每一組的結構類似于整個班級的結構。利用演講法或討論法學習新教材并提示作業單。作業單的學習與評量以組做單位,采用各種方式合作學習,學習至相當的程度,參加評量,評量的結果作組間比賽。按學生過去的成績為基準,每個人的進步成績可為其所屬的團體加分。其實際作法,各組案練習中的表現,最優的與最優的比,次好與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