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教好”孩子
如今,一些年輕教師教學一遇到困難,就埋怨學校生源差。而在吳佩芳眼中,踏上講臺前,老師的責任不是僅僅“教——好孩子”,而是要“教好——孩子”。1962年進入建襄小學任教的梁惠明老師至今記得,在吳校長帶領下,大家每天都主動留到七八點鐘回家,總結學校每天情況,針對特殊情況群策群力想辦法。現任逸夫小學校長戴舜琴是建襄小學第二任校長,回憶起當年學校開展的師生心靈溝通熱線、老師為學生服務日等“愛生”活動,覺得無論時代如何發展,要教好每一個孩子,必須打出“情感牌”。
要打破“規矩”
在曾任上海小學校長的方振玉眼中,吳校長最大的特點是不守“規矩”。上世紀70年代末,她來到建襄小學任教。出于信任,吳校長就把一個最令老師頭疼的畢業班交給她。20名學生中,只有5人沒有留級。年輕的方振玉有些發怵,吳校長便和她一起制訂個性化教學方案。
受到“文革”影響,有的學生沒有接受過好好的教育,連組詞造句都困難,于是,“填空”作文法產生了,讓學生一點點感受成功。
學生表現不佳,年輕老師第一反應就是聯系家長,但吳校長卻提醒方振玉,要根據孩子實際家庭情況想辦法。
“要動腦筋,沒有一個教學方法是萬能的,”方振玉相信,吳校長的這句話,值得很多年輕教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