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由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葉瀾領銜的“新基礎教育”研究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旨在從生命和基礎教育的整體性出發(fā),“喚醒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生命”。
“新基礎教育”成型性研究成果發(fā)布暨現場研討會十六日舉行,華東師范大學新基礎研究中心同時宣告成立。“新基礎教育”成型性研究叢書亦在當天首發(fā)。中國多個省市的師范院校負責人及中小學校長、教師出席研討會。
中國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表示,希望“新基礎教育”能有更廣闊的發(fā)展前景,為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做出更大貢獻。上海副市長沈曉明認為,此舉將推動中國基礎教育在一個新的平臺和層面上實現變革與發(fā)展。
葉瀾認為,普通學校實現轉型,是中國學校二十一世紀初變革的基本走向和關涉全局的核心任務。學校教育的整體形態(tài)、內在基質和日常教育時間要完成從“近代型”向“現代型”轉換。
參與“新基礎教育”研究的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楊小微告訴記者,“新基礎教育”研究更聚焦學校的轉型,包括實踐和管理兩個層面。具有提升價值、重心下放、結構開放以及動力內放等多個特性。他說,目前,上海的閔行區(qū)已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學校推行了“新基礎教育”研究中的模式,江蘇常州所有中小學均已采用該模式,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