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父母權威是孩子成長的需要。無論是生命的成長還是認識的進步,辯證的否定都是發展的關鍵環節。種子萌芽了,是對果實形態的否定;葉子長大了,是對幼芽的否定;花朵綻開了,是對花蕾的否定;果實出來了,又是對花朵的否定,一個奇妙的生命就是這樣周而復始。沒有人可以兩次踏進同以同一條河流,沒有人可以兩次享用同一顆果實。因為他們的生命歷程記錄了完全不同的時代風雨,打上了完全不同于上一代人的歷史印記。否定和反抗父母1權威,希望擁有不同的人生,恰恰是新生命成長的需要。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世世代代的孩子都“唯父母是馬首是瞻”,人類也許今天還在茹毛飲血。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孩子的放抗都是“正確”的。作為家長,可以不同意孩子的具體觀念,但不可以剝奪孩子挑戰家長權威的“成長權利”。家長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傷心總是難免的”。
讀懂孩子是有效溝通的基礎。在多年的家教咨詢過程中,筆者感觸最深的一個現象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對家長的了解遠遠超過了家長對他們的了解。這聽起來似乎不合情理:家長曾經年少過,可孩子們還沒有來得及長大,為什么沒有經歷過成年的孩子能夠了解父母的心意,而曾經年輕過的家長反而不能理解孩子。
讀懂孩子,家長必須拋棄“自我中心”,“一貫正確”的思維定式。人不會因為做了家長就變得“高明”,家長也不會因為愛孩子就“永遠正確”。家長必須正視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孩子完全不同的基本事實,從這樣的實際出發了解孩子許多想法的依據,不要輕率的做裁判。認真傾聽、平等討論的結果,往往使家長的要求與建議比“命令”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許多家長都渴望在代溝上架一座“橋”,而實際采用的方法卻是把代溝越挖越深---應當減少這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