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家長都要求孩子誠實,但孩子卻從小生活在謊言泛濫的生活環境中,這本身就是一對矛盾。
第一,要求孩子誠實的家長,在生活中也常常“撒謊”,并且不自覺。從小在這種謊言泛濫的生活情景中熏陶,“說謊”常常不被孩子們認為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說謊,盡管動機可能千差萬別。
第二,“撒謊”表面上有許多好處。考了71分的孩子,可能要面對父母的“男子單打”“女子打單”甚至“男女混合單打”,改成91分,可能有麥丹勞、肯德基等,孩子會認為自己改得很聰明。趨利避害的本能決定了孩子既渴望得到獎賞,又力求避免懲罰,實屬“情有可原”。
第三,孩子撒謊本身也說明了親子溝通不良,互相信任不夠,家教方法不當。孩子不會對自己最信任的人、可以分享的人撒謊。所以,當孩子撒謊成習之際,也是家長需要深刻反省之時。
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孩子的謊言,大致可以分為“有意謊言”“無意謊言”,以及體現生存本能的某些“善意的謊言”。
有意謊言是孩子為了明確目的而編織的謊言,一般是為了獲得獎賞或者逃避懲罰。有意謊言通常是不良品質的表現;無意謊言是孩子并不是為了達到什么功利目的而“信口開河”,說出的與事實不相符合的話語。對無意謊言的不恰當的縱容,也會導致向有意謊言的轉化。
善意的謊言是人格高度社會化的產物。如對垂死者的安慰,給處境糟糕透頂的人不太實際的希望,批評過于敏感的人反話正說等。善意的謊言之所以被接受,主要源于“動機的善良”。但是,動機本身的主觀性,決定了孩子們在形成關于“善”于“惡”的穩定判斷標準之前,用主觀的善意為有意的謊言邊界留下足夠的空間。
對于有意說謊的孩子,最有效的家教策略就是父母的實際行動和理性的態度,讓孩子感覺到“撒謊是不必要的”。關于善意的謊言,家長也沒有必要作為生存技能、人際關系技巧刻意去培養。因為表達善意更多的時候不需要撒謊。把孩子培養成善良的、有愛心和同情心的人,當面對某些尷尬處境時,孩子會找到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友愛和同情。許多時候,友善的目光、沉靜的陪伴、悉心的照料,遠遠勝過虛幻的安慰。讓孩子明白這一點,他可能會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