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考】
散文是作者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經驗,通過狀物、記人、寫景等方式表達出來。所謂自我感悟,也就是對事物的特殊意義和美質的發現、認識,它在形式上的特點是:(1)以個人抒情為主,把抒情、敘述、議論熔為一爐;(2)從細處落筆,小中見大;(3)從側面暗示,發揮讀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結構靈活。根據表達方式側重點不同,一般來說,散文可以分作記敘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三類。
2007年全國各地中考卷的散文閱讀題在選文與設題上呈現出以下特點:
(1)強調價值取向,時代感強,人文內涵豐富,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然、關注人生,給人以有益的啟迪和深刻的印象;在語言上注重其生動活潑,具有較強的文學價值。
(2)重視對文本的閱讀考查,尤其會重視對文章整體閱讀能力的考查。
(3)注重探究和運用題,既要求考生能聯系上下文進行思考,又要求展開聯想,聯系個人的生活體驗和一定程度的社會生活。
為了避免與前幾個專題相重合,本專題側重于對抒情散文的閱讀指導。
【考點搜索】
1.考查對文章內容、主旨的理解與概括,如“寫江南雪和朔方的雪與表現作者思想傾向有什么關系”(2007山東山東滕州)、“.這篇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是什么?試作簡要概括”(2007年湖北武漢)
2.考查對文章脈絡、順序的梳理,如“閱讀這篇散文,說說貫穿全文的是哪一句話”(2007浙江湖州)、“第②段中,作者的思路是怎樣逐步展開的?請寫出作者的行文思路:西藏的山上也應多種些樹→ → → ”(2007年江蘇南通)
3.考查對文章語言的品味,如“本文善用修辭,語言富有表現力。請參照示例,賞析下面這句話”(2007浙江寧波)、“品味加點詞語在文中的表達作用:風一絲不茍地鉆進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2007年浙江臺州)。
4.考查仿寫句子的能力,如“照第(2)段畫線句子仿寫:沒有堅冰,誰去認可紅梅的爛漫?沒有白雪,誰去評判青松的高潔”(2007年內蒙古赤峰)。
5.考查對關鍵性句子的理解,如“如何理解全文最后一話:心中有一朵花,它慢慢鼓動花瓣,發出的聲音以一個開端的姿態去大及你的骨骼,喚起了一絲一絲的光線,越來越多的織成希望,在你心中鋪張”(2007年四川成都 B卷)、“在(6)段中作者寫道:‘已經晾曬了幾天的蒲公英,有幾朵竟然又開花了,’作者對新花表達了贊美,聯系全文看,作者有什么用意”(2007山東臨沂)。
6.拓展性、開放式考查,如“‘冬天在雪花的凝結中蔓延,秋天在樹葉的秋千中搖擺,夏天在香樟的綠中膨脹,而春天在花開的聲音中蘇醒。’作者對春天情有獨鐘,你呢?你喜歡哪個季節,請簡要說明理由”(2007年四川成都B卷)、“從文中看,作者對一朵蒲公英有著一種不尋常的感情,你在生活有是不是也有最鐘情的事物 ,選擇你鐘情的一種事物抒發你對它的感情”(2007山東臨沂)。
【方法指津】
1.在“形散”的外套下把握“神”。
散文選材廣泛,行文自由,表達的細想感情豐富多彩,所以準確把握文章的主題也是散文的考點之一。把握散文主題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題的提示語、關鍵詞語,從中概括文章主題;(2)從所選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為文章中心服務的,我們可以看文章所選的材料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觀點、態度、感情,從中找到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同時,要會從“象征”中把握作者所寄托的“志”。
2.抓住線索,理清順序。
抒情散文總是以景或借托物為材料,作者通過寫對物或景的認識過程來表現自己的情趣,這種物象和情態在文中總是具體可感的,所以抒情散文的線索可以從畫面展開的層次或從作者與借托物之間的關系方面去尋找。這條線索可以是景、物、人;也可以是時間推移、空間轉換、移步換景,從而在此基礎上理清順序。
3.緊扣修辭,品味語言。
抒情散文側重于描寫。為了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作者往往借助多種修辭手法,所以在品味語言時,要更多的關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所達到的效果,將內容與形式二者緊密結合起來。
4.感受語境,依葫畫瓢。
仿寫這一考點一般是給一個句子,讓考生仿寫一個或幾個,答題時需要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1)要讀懂題旨要求,出題人讓你做什么,怎么做;(2)例句的關鍵詞語是什么,要抓住關鍵詞語思考、答題;(3)在沒有答題思路的情況下,要考慮和例句關鍵詞語相對、相同的詞語。同時,所寫的句子要符合語境,做到語意連貫。
5.推敲揣摩,重點突破。
一般來說,抒情散文中的重點句(關鍵句),或從微細之處體現出文章的主旨,寄托作者的感情;或從哲理的高度將描寫與議論結合起來,深化中心;或從結構上起著埋下伏筆、承上啟下等作用。答題時,就需要緊密聯系上下文,在把握全文的基礎上體會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特點,再從局部推敲揣摩,使自己對重點句的感悟與全文協調起來。
6.感悟形象,拓展思維。
抒情散文的拓展題,或者要求寫出從文中的景物上所獲得的人生啟迪,或者要求模仿文中寫作方法一一個類似的片段。回答這樣的題應該感悟出形象,運用聯想、想象,拓展自己的思維,同時注意以下幾點:(1)讀懂形象,把握其象征意義,將其與生活聯系起來,如“堅強”“高尚”等;(2)學習托物言志等手法,在描寫中突出景物所蘊藏的精神內涵。
【真題例談】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問題。(2007年江蘇淮安中考題)
西風胡楊
潘岳
①胡楊生于西域。
②在西域,那曾經三十六國的繁華,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吹洗得蒼涼斑駁。僅僅千年,只剩下殘破的驛道,荒涼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駱駝,三五杯血紅的酒,兩三篇英雄逐鹿的故事,一曲飄忽在天邊如泣如訴的羌笛。當然,還剩下胡楊,還剩下胡楊簇簇金黃的葉,倚在白沙與藍天間,倚成一幅懾人心魄的畫,令人震撼無聲。
③胡楊,是我平生所見最堅韌的樹。能在零上四十度的烈日中嬌艷,能在零下四十度的嚴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鹽堿,不怕鋪天蓋地的層層風沙,他是不死的樹,是生命的樹,是神樹。那種遇強則強,逆境奮起,絕不放棄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兒熱血沸騰。A霜風擊倒,掙扎爬起,沙塵掩蓋,奮力撐出。他們為精神而從容赴義,他們為信念而慷慨就死。雖斷臂折腰,仍堅挺著那一副鐵錚錚的風骨;雖傷痕累累,仍凸顯著那一股硬朗朗的本色。
④胡楊,是我平生所見最無私的樹。胡楊是擋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青山,是綠水,是城市,是村莊,是喧鬧的紅塵世界,是并不了解他們的蕓蕓眾生。身后的蕓蕓眾生,是他們生下來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義。他們并不期望人們知道,他們將一切浮華虛名讓給了鮮花,讓給了芳草,讓給了名山,讓給了大川,而將這摧肝裂膽的風沙留給了自己。
⑤胡楊,是我平生所見最包容的樹。胡楊林中,有梭梭、甘草、駱駝草,他們和諧共生。胡楊林是碩大無邊的群體,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團隊,是典型的東方群體文明的構架。胡楊的根莖很長,穿透虛浮移動的流沙,競能深入到二十多米的沙下去尋找泥土,并深深扎根于其中。如同中華民族,雖經無數風霜雨雪,仍然同根同種同文,獨秀于東方。
⑥胡楊,是我平生所見最悲壯的樹。他們生下來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這不是神話。無論是在塔里木還是在內蒙額濟納旗,我都看見了大片壯闊無比的枯楊,他們生前為所摯愛的熱土戰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狀地挺立在戰友與敵人之間。B他們讓戰友落淚,他們讓敵人尊敬,那億萬棵寧死不屈、雙拳緊握的枯楊,似一尊巍然聳立的雕塑。一看到他們,就會想起岳飛,想起袁崇煥,想起譚嗣同,想起無數中國人的氣節,一種大義凜然、慷慨赴死的氣節。
⑦中華大地上,總有那么一批不求顯達的精英,總有那么一批無私奉獻的中堅,總有那么一批甘于寂寞的士子,如胡楊般昂首,如中流砥柱般挺立。如此不被人知的偉大才是真正的偉大,同理,不被人知的平凡才是真正的平凡。
⑧直到某日,被感動的上蒼猛然看到這一大片美麗忠直、遍體鱗傷的樹種,問:你們是誰?獵獵西風中有無數聲音回答:我是胡楊。
(選自《新華文摘》2004年第5期,文有改動)
1.作者筆下的胡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概括。
2.聯系上下文,說說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從上文加方框的兩個句子中任選一句,品味文句中蘊涵的語言運用的美或情感表達的美。
4.請認真閱讀第⑤段文字,選取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聯系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從中獲得的感悟。(感悟深刻,語言流暢,最多可獲加2分。)
[解題思路]
第1題考查對所景物的特點把握。答題時,通覽全文,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題的提示語、關鍵詞語,如“是我平生所見最堅韌的樹”、“是我平生所見最無私的樹”……在此基礎上,進行概括提煉,就能得出正確答案。第2題考查對文中所運用的寫法的理解。在這里,涉及這幾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環境描寫的烘托作用,二是結構上的鋪墊作用,三是內容上的充實作用。抓住這幾點就能比較好的答題。第3題考查對文章語言的品味。題干中所說的“語言運用的美”、“情感表達的美”,就是要求從語言(如修辭)本身的角度來分析,同時能指出其中所傳達的感情或所描繪的形象的特點。同時需要聯系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所達到的效果。第4題是道開放性試題,答題時需要緊扣胡楊的內在精神,感悟符合“和諧共處、團結協作、包容理解、榮辱與共,執著頑強”中的一點,要深刻、簡練。
【新題演練】
春天來了
馮驥才
①邁過冬天的門檻,春天來了!
②這期間,你應該在岸邊多呆些時候。你就會發現,這漆黑而依舊冰冷的湖水泛起的漣漪,柔軟又輕靈,與冬日的寒浪全然兩樣了。那些仍然覆蓋湖面的冰層,不再光芒奪目,它們暗淡、晦澀、粗糙和發臟,表面一塊塊凹下去。有時,忽然“咔嚓”清脆的一響,跟著某一處,斷裂的冰塊應聲漂移而去。尤其動人的,是那些在冰層下憋悶了長長一冬的大魚,它們時而激情難耐,猛地蹦出水面,在陽光下銀光閃爍打個“挺兒”,“嘩啦”落入水中。你會深深感到,春天不是由遠方來到眼前,不是由天外來到人間,它原是深藏在萬物的生命之中的,它是從生命深處爆發出來的,它是生的欲望、生的能源與生的激情。它永遠是死亡的背面。唯此,春天才是不可遏制的。它把酷烈的嚴冬作為自己的序曲,不管這序曲多么漫長。
③追逐著凜冽的朔風的尾巴,總是明媚的春光;所有凍凝的冰的核兒,都是一滴春天的露珠;那封閉大地的白雪下邊是什么?你揮動大帚,掃去白雪,一準是連天的醉人的綠意。
④你眼前終于出現這般景象:寬展的湖面上到處浮動著大大小小的冰塊。這些冬的殘骸被解脫出來的湖水戲弄著,今兒推到湖這邊兒,明日又推到湖那邊兒。早來的候鳥常常一群群落在浮冰上,像乘載游船,欣賞著日漸稀薄的冬意。這些浮冰不會馬上消失,有時還會給一場春寒凍結一起,霸道地凌駕湖上,重溫昔日威嚴的夢。然而,春天的湖水既自信又有耐性,有信心才有耐性。它在這浮冰四周,揚起小小的浪頭,好似許許多多溫和而透明的小舌頭,去舔弄著這些漸軟漸松漸小的冰塊。最后,整個湖中只剩下一塊肥皂大小的冰片片了,湖水反而不急于吞沒它,而是把它托舉在浪波之上,搖搖晃晃,一起一伏,展示著嚴冬最終的悲哀、無助和無可奈何。終于,它消失了。冬,頓時也消失于天地間。這時你會發現,湖水并不黝黑,而是湛藍湛藍。它和天空一樣的顏色。
⑤天空是永遠寧靜的湖水,湖水是永難平靜的天空。
⑥春天一旦跨到地平線這邊來,大地便換了一番風景,明朗又朦朧。它日日夜夜散發著一種氣息,就像青年人身體散發出的氣息。清新的、充沛的、誘惑而撩人的,這是生命本身的氣息。大地的肌膚——泥土,松軟而柔和,樹枝再不抽搐,軟軟地在空中自由舒展,那纖細的枝梢無風時也顫悠悠地搖動,招呼著一個萬物萌芽的季節的到來。小鳥們不必再乍開羽毛,個個變得光溜精靈,在高天上扇動陽光飛翔。湖水因為春潮漲滿,仿佛與天更近;靜靜的云,說不清在天上還是在水里、湖邊,濕漉漉的泥灘上,那些東倒西歪的去年的枯葦棵里,一些鮮綠奪目、又尖又硬的葦芽,破土而出,愈看愈多,有的地方竟已簇密成片了。
⑦你真驚奇!在這之前,它們竟逃過你細心的留意,一旦發現即已充滿咄咄的生氣了!難道這是一夜的春風、一陣春雨或一日春曬,便齊刷刷鉆出地面?來得又何其神速!這分明預示著,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冬的生命,要重新開始新的一輪競爭了。而它們,這些碧綠的針尖一般的葦芽,不僅叫你看到了嶄新的生命,還叫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銳氣、堅韌、迫切,還有生命和春的必然。
(摘自《小品文選刊》2007年第3期 有刪節)
1.“邁過冬天的門檻,春天來了”,作者筆下的春天有著怎樣的特點?(舉出三點即可)
2.第②段中,文章特寫了蹦出水面的魚,這有何用意?
3.第⑦段中,“你真驚奇”一句有何作用?
4. 本文善用修辭,語言富有表現力,請賞析下面這句話:
大地的肌膚——泥土,松軟而柔和,樹枝再不抽搐,軟軟地在空中自由舒展,那纖細的枝梢無風時也顫悠悠地搖動,招呼著一個萬物萌芽的季節的到來。
5.在春天的文字里徜徉,你一定感悟頗深。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春天的理解。
重慶的橋
樊水
重慶之美,美就美在有山有水。水繞古城,山非一般的土山土崗。不知從啥時起,先人來到這,依山而建城,沿水而筑碼頭。船于水之上,渡人于南北。古時是木舟,后來是輪船,來來往往,倒也方便。只是夏天發大水,滔滔洪浪,不時有船被洪水吞沒,船毀人亡,在水波之上,撒一片久久不散的哭泣。
哭泣后,人們便渴望水波之上,有橋。
橋成了重慶人的夢,隨春而綠,逢秋而枯,不知幾百年,乃至上千年,如片片落葉,隨風而逝;如一架沉重的大青石磨,推得人們“吱嘎吱嘎”地呻吟。
忽然一天,有人喊:“走,看橋去,橋要建好了。”
“橋,啥子橋?”
“嘉陵江大橋。”
那時我十來歲,家住江北溉瀾溪。一次,老師帶我們去沙坪壩烈士墓,從江北嘴坐船過河,然后再從朝天門坐車,繞了老大一個彎子。
老早就聽說嘉陵江上在建橋,蘇聯專家幫助建,后來蘇聯專家撤了,那橋就擱下了。突然聽說要建好了,真是歡喜得不得了。
那時,從溉瀾溪到觀音橋,得到五里店趕車。從溉瀾溪到五里店沒有公路,我們就走小路。正是春天,田野上阡陌縱橫,一片翠綠,小溪潺潺,流水淙淙,鳥鳴如歌,野花起舞。
到五里店坐上車,不久便到了嘉陵江橋頭。橋還沒合龍,可我們仍然高興得不得了。
這座嘉陵江大橋,就是現在連接觀音橋和上清寺之間的那座鋼架橋,它是重慶主城區兩江之上建的第一座大橋。
之后,又在渝中半島與南岸間建起長江大橋。那一帶,曾有古時巴渝十景之一的“海棠煙雨”。陽春三月,于朦朦煙雨中立于橋上,觀賞如煙似霧的海棠煙雨,令人有一種幻入仙境的感覺。但最讓人感到踏實的,還是它和嘉陵江大橋一起,把南岸、渝中半島和江北等地連成了一片,使人們往來于南北之間如履平地。若無此橋,一到冬天,大霧一扎,任你有天大本事,也只能望江興嘆。
如今,在重慶兩江之上,已遠不止這兩座橋了。僅在主城區的長江上,就有馬桑溪大橋、李家沱大橋、鵝公巖大橋等,還有在建的菜園壩大橋和朝天門大橋等。如果加上遠郊區縣的,長江上的大橋就更多了。在嘉陵江上,則有黃花園大橋、牛角沱大橋、渝澳大橋、石門大橋等。
說到石門大橋,那可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遠遠望去,這座斜拉式的鋼索大橋,猶如一架置于水波之上的豎琴。
過去,石門無橋,嘉陵江水波滔滔,南是沙坪壩,北是江北,靠南岸的江水中,是一大片怪石嶙峋的亂石灘,像一把鎖江的大鎖,不然,怎叫石門呢?
后來聽說石門要建橋,我就想,有了橋,以后就好了。沒想,當我驀然見到石門大橋時,我簡直有些驚呆了,這座重慶第一座斜拉式大橋豈止是橋,它簡直就是一首詩!
其實,如今重慶建成的大橋,有哪一座不美呢?它們風格迥異,猶如美人,千姿百態,千嬌百媚,它們與自然景觀相融,使奔騰的江水變得婉約典雅,使靜止的城市充滿動感和奔騰的活力,也忽如一夜春風來,使重慶有著千般風情了。
今春一晚,當我從牛角沱大橋上走過,不知為何,我躊躇半天,腳步停了下來。我憑欄遠眺,江風從江上刮來,耳畔卻不知怎地響起法國詩人阿波里奈那首著名的詩《蜜臘波橋》:“過去了一天又過去一周/不論是時間還是愛情/過去了就不再回頭/塞納河在蜜臘波橋下奔流……”雖然橋下奔騰的不是塞納河,而是嘉陵江,但在我心中奔涌的,卻是比阿波里奈心中更加洶涌的激情與感動。
過去的時間,過去的愛情,就這樣去了,它們化成了重慶的橋和橋的永恒,立于洶涌的波濤上。
(摘自《當代黨員》2007年第5期 有刪節)
1.“在水波之上,撒一片久久不散的哭泣”,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2.文章是按照 的思路來布局謀篇的。
3.你是理解文中畫線句子的?
4.文章借用《蜜臘波橋》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5. 重慶的橋,“它們風格迥異,猶如美人,千姿百態,千嬌百媚,它們與自然景觀相融……”讀了重慶的橋之美,你一定會聯想到它的其他美景。請選擇你所鐘情的一處來抒發你對它的感情。
參考答案
《西風胡楊》
1.最堅韌、最無私、最包容、最悲壯。
2.交代了胡楊的生長環境,營造了蒼涼的氛圍,襯托胡楊的形象,突出胡楊令人震撼的力量,為下文寫胡楊做鋪墊;增加了文章的歷史感和厚重感。
3.A處運用了擬人手法,形象地描繪了胡楊與霜風、沙塵抗爭的姿態,表現了胡楊頑強的本色和精神。或者A處運用了富有表現力的動詞“掙扎爬起”“撐出”,形象地描繪了胡楊與霜風、沙塵抗爭的姿態,表現了胡楊頑強的本色和精神。B處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胡楊死后依然挺立的悲壯姿態,表現了胡楊寧死不屈的精神和大義凜然、慷慨赴死的氣節。
4.略。
《春天來了》
1.富有朝氣、充滿自信、顯露堅韌
2.用魚兒的躍動來預示著春深藏在萬物的生命之中,也報告著春即將到來。
3.該句寫出春“齊刷刷鉆出地面”、是如此的“神速”而倍感詫異和喜悅之情。
4.該句運用擬人手法,形象地描寫了大地回春的景象。
5.提示:可以大好春光中光積極向上,也可以談珍惜生命,等等。
《重慶的橋》
1.因沒有橋而給人們帶來的災難,突出對橋的渴盼。
2.古今對比。
3.烘托了“我”終于可以看到橋時的愉快心情。
4.對橋的贊美,對家鄉的熱愛。
5.提示:能寫出重慶的景點的特點,并能寄情于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