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接上文,在上篇文章中我們與大家就這一主題討論了前面兩個重點:找到原因和用正確的方式及時暫停過程,那么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進一步與大家討論兩個方面:做好課后溝通過程及對于孩子持久專注力的培養。
對于課后溝通的重點,就是就在于搭建好理解與協作的三方橋梁。課堂上的即時調整固然重要,但要想更深入地解決孩子狀態反復的問題,課后及時、有效且充滿關懷的溝通至關重要。這溝通不僅是和孩子的,更是和家長朋友們的,目的是搭建起一座理解與協作的穩固橋梁。我們建議從以下兩點入手:
第一,是與孩子的課后溝通。在課程結束后,選擇一個相對輕松的時刻,以孩子朋友的身份充滿關心的語氣和孩子聊聊。“剛才中間那會兒感覺你好像有點走神了,是遇到什么困難了嗎?還是有什么事情讓你分心了呀?跟老師說說看?”營造一個安全無壓力的氛圍,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詢問是出于關心和幫助,而非指責。認真傾聽他的想法和感受,即使孩子的回答是只是累了或是不知道,也要表示理解:“嗯,累了是很正常的,下次我們感覺累了就及時說,咱們就休息一下。”這種溝通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也為我們后續調整提供了寶貴信息。
第二,是要做好與家長朋友們的坦誠交流。課后,花上寶貴的幾分鐘,和家長朋友們簡要客觀地交流一下當堂課的情況,特別是孩子狀態的變化。重點在于分享觀察和尋求信息,而非告狀或抱怨。我們可以這樣說:“今天上課過程中間,孩子有一段時間感覺注意力不太集中有些疲憊,我們當時做了一些什么樣的調整。您最近有發現孩子在學校或者家里有類似情況嗎?比如晚上睡眠怎么樣?學校作業壓力大不大?或者家里有沒有什么特別的事情?”這種溝通傳遞了幾個關鍵信息:一是我們非常關注孩子的狀態,二是我們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三是我們希望和家長一起尋找深層原因,四是我們尊重家長對孩子整體情況的了解。
家長朋友們掌握著關于孩子作息、健康、家庭氛圍及學校壓力等更全面的信息。他們的反饋,往往能解開我們課堂上觀察到的謎團。比如,孩子可能最近連續幾天睡眠不足;或者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了心情低落;或者家里有長輩生病讓他擔心。了解這些背景信息,能讓我們在后續的輔導中更有針對性地調整策略,給予孩子更精準的支持。同時,這種主動坦誠的溝通,也讓家長朋友們感受到我們是真心實意地為了孩子好,是與他們站在同一戰線的伙伴,從而建立起更深厚的信任。
同時,我們應該做好對于孩子長期持久專注力的培養。應對孩子不在狀態,不能總是依賴課堂上。更積極和更根本的做法,是從日常輔導的點點滴滴入手,幫助孩子構建更穩定和具韌性的學習狀態和專注能力。這需要家教老師和家長朋友們攜手,進行一些長期的培養:
第一,要尊重生物鐘,優化輔導節奏。和家長們一起探討孩子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時段是何時。盡量將輔導安排在他狀態相對好的黃金時間,避開飯后易困和臨睡前極度疲憊或者剛結束劇烈運動后的時段。在課程時間安排上也要靈活。低齡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可以考慮將一次較長的輔導拆分成兩個短時段,中間設置一定休息時間。規律性非常重要。盡量固定每周的輔導時間,幫助孩子形成穩定的學習生物鐘,身體和心理都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
第二,目標清晰化。每次課開始前,花費一定時間用最清晰簡潔的語言和孩子共同確認本次課的小目標,且目標要具體、可衡量和可達成。將復雜任務分解,每完成一個小步驟,及時給予具體的肯定,讓孩子不斷看到自己的微小進步,積累積極體驗建立起自信心,是維持學習動力的核心燃料,避免只關注最終結果或錯誤數量。
第三,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專注力并非天生,而是一項可以訓練的技能。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習和練習一些簡單的專注技巧:
一是可以在每次學習開始前,一起做個深呼吸,想著要開始學習了,幫助大腦切換到學習模式。
二是要明確告訴孩子,學習時走神是正常的。關鍵是當他意識到自己走神時,能溫和地把注意力拉回到當前任務上。
三是要和孩子一起討論哪些東西容易讓他分心,鼓勵他在學習前主動整理書桌,移除干擾物,或者使用耳塞隔絕噪音。讓他參與到創造良好學習環境的過程中來。
四是提前和家長朋友們溝通,強調為孩子提供一個安靜、整潔且干擾少的學習環境的重要性。理想的情況是有一個固定的學習角落,光線充足且桌椅舒適為佳。
本次主題我們整理了較為豐富的內容,分為上中下三篇來和大家詳細討論,歡迎感興趣的家長朋友們關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