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可能會產生的情緒,因為當我們面對一個問題或是壓力時,如果對于我們當下的狀態而言,這個問題是難以解決的,又或是這個壓力狀態超過了我們當下所能承受的壓力,那么就很可能會導致我們在這種情況下難以避免地產生一些焦慮情緒。對于我們的孩子們而言,在自己的成長、生活中,有時候也會有產生焦慮情緒的情況,但是對于家長們而言,我們如何正確地理解孩子們的焦慮狀態卻成為了一個難題,所以今天我們想在這里和我們的家長朋友們談一談這一話題。
事實上我們所了解到的一個情況,是有不少家長朋友們都不是很能理解孩子為什么會產生焦慮情緒,準確地說是無法理解孩子們為什么會有壓力。我們也曾聽到有家長朋友們表示:孩子的生活起居我們都安排好了,為孩子提供了環境,孩子只需要學習和做好自身的成長就可以,為什么還會有壓力呢?這種觀念是完全錯誤的,我們也在過往的文章中提及,對待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我們是一定要抱著一個客觀的態度去看待,而不能夠以絕對主觀的態度去看待,主觀的態度就是只站在我們自身去看待這件事情,而客觀的態度則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代入孩子自身去看待事情。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有屬于自身的成長、生活發展的任務,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當下并不在經歷這一時期,就認為孩子是沒有壓力或是不應該有非常大壓力的。
其實對于孩子們而言,在孩子的成長階段,縱使我們的孩子們是有家長朋友們為他們操心好了一切,吃穿住行都準備好了,為孩子營造好了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但是對于孩子們而言,在這個階段,需要做好學習,也需要做好成長,這就是屬于孩子們在這個階段的任務,就相當于我們作為大人而言,工作和生活是屬于我們當下的任務,是一樣的,所以孩子具備有壓力是很正常的。
產生焦慮大部分時候是因為孩子可能擔心自己不具備有做好這件事情的能力,又或是孩子確實認知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做好一件事情,那么對于家長朋友們而言,在這個問題上,做好第一步的理解就很重要了,理解后進一步再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才能幫助孩子真正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