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前期的文章中,熟悉我們的家長不難發現,我們在其中常常會提到一個觀點,那就是:對于我們家長朋友們以及老師去做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區分好,孩子才是教育過程中的主體角色。而對于這一點,不少的家長朋友也會向我們表達疑惑:為什么我們常常要強調孩子才是教育過程中的主體,而不是作為施教方的家長或是老師?又或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所會使用到的一些方式方法呢?所以針對眾多家長朋友們都對這個問題有所疑惑,我們決定今天還是在這里單獨作為一個主體來和大家簡單討論一下。
其實在我們做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類比到我們生活中或是我們自身工作中的任何一個事情,對于我們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我們可以思考,即使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涉及到對于一些非生命事物所產生的結果影響,但是更多地在做一件事情的過程中,我們還是會注重于這件事情真正完成后對于我們自身或是在這個過程中其他人的影響,所以其實對于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事情而言,更多時候我們所注重的結果影響價值,還是在于“人”本身。
而這類比到我們去對孩子做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就能夠很快地意識到,我們在前面所談及的一部分家長所存在的疑惑——教育過程所使用到的一些方式方法,為什么不會是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因為這是“物”,雖然是作為抽象存在,但也確實是物而非人,所以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不會是方式方法。而同理,可能也會有家長朋友們會提及對于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還存在有其他的具象或是抽象物質的存在來影響孩子的學習,而這些,與我們在本段前面所討論的教育方式方法一致,也不會是家長對孩子做教育過程中的主體。
那么下一個我們解決為什么不是作為施教方的家長或是老師這個問題。有些家長朋友們會問我們:可是在孩子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只有作為施教方的我們先付諸行動,孩子才能夠接收到教育,進一步在這個教育過程中收獲成長,那為什么作為施教方的我們不是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呢?其實很簡單,我們只需要思考,我們對于孩子去做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實際所希望獲得的結果是什么?或者說實際這個過程結束后,我們做這個事情的整體過程,其最終產生的意義是什么?而這個結果實際體現在于“誰”身上?毋庸置疑,答案是我們希望我們的教育能夠對于孩子自身的成長有所影響、幫助,這也是教育的實際意義所在,所以我們才會去對孩子做教育。而正因此,孩子才會是我們做教育過程中的主體。
其實理清這一問題本身是非常簡單的,只需要思考清楚事情的意義本身,我們就能很快抓到重點:孩子是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但是我們還是希望能夠將這個過程中不少家長朋友們所存在疑慮的細節點逐個擊破,從而真正實現問題的解決。此外,在討論這一話題時,其實我們結合與一些教育經驗豐富的家教老師們進行討論,對于這一問題疑慮,最好的解決方式其實只需要清楚——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其實也是為孩子自身而服務,而孩子在接受教育過程中所接觸的人、事、物,無論是具象或是抽象存在,其實都是為了完成教育孩子這個過程而服務,進一步推及我們所說的教育是為孩子自身成長所服務,所以主體是在于孩子,所以我們在做教育過程中就需要回歸到孩子本身去做教育,而不能夠僅僅依賴于我們自身對于孩子的期待、未來希望去做教育,這樣的教育最終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因為教育的不適應性,而沒能得到好的成長幫助,從而在成長的道路上出現滯后甚至方向偏差的問題,最終影響孩子整體成長收獲情況。
之所以將這一問題單獨放在這里作為一個主題和家長朋友們進行討論,其實也是因為我們發現在不少家長朋友們去對于孩子開展教育的過程中,都會忽略這一要素,從而對于孩子的教育失去一個正確的方向,那么這將對于孩子在整個接受教育過程中產生一定程度的滯后影響,所以我們單獨放在這里,希望能夠幫助家長朋友理清這一重點,以此來幫助家長朋友們更好地開展對于孩子的教育,真正實現教育過程的一大重點難題解決,才能夠幫助孩子們得到更為科學有效的教育、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