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教育,我們與家長朋友們討論過許多好的方式方法,但也有家長朋友們向我們反饋:這些好的方式方法都用上了,但孩子的成長效果卻并不明顯,甚至感覺孩子的成長在朝著負方向上走去。對于這個問題,今天我們想與家長們討論一個話題:做好教育,我們固然需要有的好的方式方法來幫助我們提升教育的效率,而好的方式方法也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去做好孩子的教育,提升孩子對于教育的接受度,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做好教育應遵循因材施教的根本。
其實對于因材施教,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不時與我們的家長朋友們討論過,因材施教其實就是對于孩子的教育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情況去做正確的教育,而不能夠是將好的方式方法一股腦地放到孩子身上,這樣的教育是很難達到好效果的。就像是我們日常補充營養也是一樣的,我們說一個東西吃了對身體好,但這個東西不一定適用于每個人,可能一個人本身對于這個物質的攝入已經達標了,那么我們再去攝入這個物質,就會是超標,而這也就成了負面影響,而如果一個物質適用于大部分人的營養補充,但卻并不是適用于所有人,那么這時候如果我們在沒有做出判斷的情況下,就去將這個物質作為一個可能本身并不適合于攝入這個物質作為營養補充的人身上,也會造成不好的結果。
所以,對于因材施教,其實并不是說我們需要完全、絕對地去了解孩子,再做絕對科學的分析之后,再去教育孩子,這樣花費的時間成本是很高的,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事實上,因材施教是指,我們需要了解孩子并做好分析,而不能夠在接收到一個正面的教育信號時,就急著給孩子去進行灌輸這份教育,我們應該做好孩子成長發展方向的奠定,再進一步了解對于孩子成長發展方向上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要素了解,進一步在這份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針對孩子所需要的去進行教育,而對于接收到外界所輸入的一些“好”的物質,我們也要進行辨別——這適合于孩子嗎?孩子需不需要呢?如果不需要的話給孩子這份東西是否真的有益于孩子呢?
教育不能是盲目的,應該是理智而謹慎的,也要多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清楚孩子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健康、科學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