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常識
1、文學常識:作家(作家字、號、身世)作品(作品名稱、名句、體例、評價)流派與并稱(流派主張、風格、代表人、代表作、評價)
2、文體常識:(參考《一分也不能少》P152)
A、歷史散文:《史記》、《戰(zhàn)國策》等 B、諸子散文:《孟子》、《荀子》等 C、議論文體:論、說、辯、原、寓言 D、雜記文體:記、志、筆記體 E、應用文體:序、贈序、跋、書、疏、表、策、告諭、詔令、檄文、移文、銘、墓志銘、碑記、碑文、祭文
3、文化常識:主要掌握古代稱謂、年齡、科舉、紀時紀年法、特殊地名、節(jié)日、合稱、并稱等。
4、默寫文言名篇:三種版本交叉背誦的篇目為:《師說》、《飲酒》、《琵琶行》(第二段)、《夢游天姥吟留別》、《項脊軒志》(第一段)、《六國論》。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現(xiàn)多字、漏字、改字的現(xiàn)象,一定不能出現(xiàn)錯別字,要知道有一個字錯了,整個1分就沒有了,前功盡棄。
二、基礎知識
1、字:語音 錯別字
2、詞:1、詞性(詞類):名動形數(shù)量代(實),副介連助嘆(虛) 2、色彩:A、感情色彩:褒義、貶義、中性。 B、語體色彩:口頭語、書面語。 3、成語
3、詞組(短語):主謂、并列、偏正、動賓、動補
4、句:⑴、單句語法成分:主謂賓(主干成分),定狀補(附加成分) ⑵、單句句式:A、按語氣分: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 B、按動作方向分:主動句、被動句 C、按長短分:長句、短句 D、按運用靈活性分:整句、散句(① 長句(單句、復句、多重復句):附加成分較多,可以把事物間的邏輯關系清楚地表達出來,可起到精確、嚴謹、細微的修辭作用。 ② 短句:附加成分或聯(lián)合成分較少,組織結構簡單,可以起到簡潔、明快、干凈、有力的修辭作用。 ★注意:敘述事實多用短句,論述事例,多用長句。一般情況下應少用長句,多用短句。 ③ 整句:(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一對或一組結構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形式整齊,聲音和諧,節(jié)奏鮮明。 作用:加強語勢、強調語義,適于表達豐富的情感、縝密的思想,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④ 散句:自由活潑,富于變化 作用:可以取得明快、生動的修辭效果。 ★注意:一般情況下,整句和散句交錯運用,有時候比單純用整句或散句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給人以起伏變化,錯落有致的感覺,可使文意表達得清楚有力。) (3)、復句:并列(又…又…,不是…而是…) 遞進(尚且…何況…,甚至,更) 選擇(與其…不如…,寧可…也不…,不是…就是…) 轉折(固然…但…,其實,盡管…卻…) 因果(既然…就…,以致) 條件(只有…才…,除非…才…,無論…都…,盡管…也…) 假設(即使…也…,縱然…也…,哪怕…也…)
5、修辭(12種常見修辭方法)
⑴比喻——深入淺出,生動形象 ⑵比擬——表意豐富,富有情趣 ⑶借代——婉轉曲折,生動活潑 ⑷夸張——感情強烈,增強聯(lián)想 ⑸對偶——表意凝練,有音樂美 ⑹排比——加強語勢,長于抒情 ⑺設問——引人注意, 發(fā)人深思 ⑻反問——突出強調, 加強語氣 (9)反復——回環(huán)往復, 強化語氣 (10)對比——好的更好,壞的更壞 (11)反語——含蓄委婉,幽默風趣 (12)引用——論據(jù)充分,強化觀點
三、現(xiàn)代文閱讀知識
1、說明文(A、準確把握說明中心 B、理清說明的順序[a時間順序 b空間順序 c邏輯順序] C、分析說明的方法[a下定義說明 b舉例說明 c引用說明 d分類說明 e圖表說明 f數(shù)字說明 g比較說明])
2、議論文(A、把握論點 B、分析論點展開的過程 C、把握作者的論證思路 (1)、議論文的結構:引論(提出問題)→本論(分析問題)→結論(解決問題) (2)、本論的結構:a總分式 b并列式 c遞進式 e對照式 (3)、分析論證方法:a理證法、例證法、引證法、對比法、類比法、喻證法、反正法、歸謬法、引申論證法)
3、散文(①、散文的種類:A、寫人記事散文 B、寫景抒情散文 C、托物言志散文 D、寓理于事的散文②線索:物、事、人、情、時、地[明線和暗線,單線和復線])
4、表達方式(記敘、描寫[人物描寫: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肖像描寫;環(huán)境(自然與社會)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遠近高低結合、色彩聲音味道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白描與細描、概括描寫與細節(jié)描寫]、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借事抒情、寓理于事]、議論、說明)
5、表現(xiàn)手法(卒章顯志、以小見大、欲揚先抑、照應、賦陳、比興、用典、渲染、象征、聯(lián)想、想象、襯托、烘托)
6、“重要的詞語”在文中的含義:一是理解詞語在文中的語境義;二是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指代義;三是理解詞語在文中的隱含義。(修辭型、指代型、概括型)
7、“重要的詞語”在文中的作用(解釋含義、分析表達效果)
8、“重要的句子”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重要的句子通常是指:①表明文章主旨或表現(xiàn)作者觀點的句子;②內涵比較豐富,表達比較形象或比較含蓄的句子;③表現(xiàn)記敘線索和作品脈絡層次的關鍵性語句;④結構復雜,較難理解的語句。(考含義重在解釋,考作用要從內容與結構上來回答,要特別注意開頭句、過渡句、結尾句的作用)
9、整體閱讀,圈畫重點詞句、理解文章結構脈落(要注意文中議論、抒情的句子);選擇題要明確范圍,認真篩選,仔細比對、慎重下手
10、讀寫結合題:(知識梳理型、措施建議型、鑒賞評價型、是非評價型、列舉印證型、聯(lián)想(感悟)仿寫型、圖畫評述型)
四、詩歌閱讀知識
1、分類
(1)、按體裁(形式)劃分:
(2)、按題材(內容)劃分:(1)邊塞詩(A、塑造守邊將士的英雄形象,贊頌將士英勇作戰(zhàn),保家衛(wèi)國,以大義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B、以雄渾的筆墨描寫邊塞風光,抒寫自己報國立功的壯志和寬廣胸懷 C、借征戰(zhàn)之事表現(xiàn)征夫對故鄉(xiāng)、親人或心上人的思念,控訴戰(zhàn)爭痛苦,對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tǒng)治者予以辛辣的諷刺與委婉的勸諫。) (2)詠史(懷古)詩(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表達情感。A、稱頌、仰慕英雄,寄托哀思 B、感慨興衰,托古諷今 C、自比自況,懷才不遇) (3)寫景詩(A、對大自然的熱愛,向往自由 B、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C、表達愛情、鄉(xiāng)愁、惜春、傷春、閑適、閨怨等。) (4)田園(山水田園)詩(詩人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chuàng)造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xiàn)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遺世獨立的高蹈情懷。) (5)送別詩(借助山水景物表達離愁別緒,表達自己的依依惜別的深情,它常常是叮嚀對方,贊頌對方,或表達依依不舍,或表達別后的思念。風格大致上有三種:一是慷慨悲壯型,如“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二是兒女情長型,如“執(zhí)手相看淚限,意無語凝咽”;三是一往情深型,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6)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往往是借物詠懷,托物言志。它們或體現(xiàn)詩人的閑情逸致,或表達詩人的宛轉思緒,或抒發(fā)詩人對美好事物及幸福生活的向往。) 愛情婚姻詩、評詩題畫詩等
2、藝術手法
(1)表達方式: A、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寓理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古諷今) B、描寫(動靜結合、以動寫靜、以動襯靜、明暗相襯、樂景寫哀、哀景寫樂、遠近、上下、實寫和虛寫,白描和工筆、點面結合) C、記敘(賦)、議論、問答、說明,敘議結合(先記敘后議論)
(2)表現(xiàn)手法:象征、用典、比興、聯(lián)想/想象、襯托/映襯/反襯/襯托/烘托、渲染、化用、虛實結合、正側結合、欲揚先抑、欲抑先揚、以少勝多、以小見大、以樂寫哀
(3)修辭手法:比喻、借代、擬人、對偶、夸張、排比、反問、設問、反復、反語等等。
(4)篇章結構:層層深入、呼應(首尾呼應)、先總后分、先分后總、詳略得當、過渡(巧妙過渡)、鋪墊、伏筆(前段為后段埋下線索) 、畫龍點睛、卒章顯志(篇末點題)
(5)語言特點:清新自然、平淡質樸、簡潔明快、濃墨重彩、詩情畫意、含蓄雋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動
(6)流派風格:現(xiàn)實意義、浪漫意義;豪放派、婉約派;山水派、田園派、邊塞派;沉郁頓挫(杜甫)、豪放飄逸(李白)、質樸剛健、清新俊逸、詩中有畫(王維)、平淡自然(陶淵明)、雋永含蓄、陰柔婉約、哀怨凄婉等等。
(7)描寫角度:描寫景物的角度:仰視、俯視、平視、遠看、近觀等。描寫范圍的角度:形狀、聲音、色彩(繪形、繪聲、繪色)等。用筆的角度:正面與側面,繁筆與簡筆、動與靜、點和面等。
3、使用頻率較高的詞
(1)、意象:作品中具體的人、物、景等(詩人用來興寄思想感情的物、景、事)。
(2)、意境:是指詩人的思想感情與描繪的生活圖景融合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
(3)、用來概括思想感情的詞: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jié)操、憂國憂民等。
(4)、用來概括藝術作用的詞: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yōu)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語言淺近,主旨深遠)、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富有言外之意)、含蓄蘊藉(語言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等等。
4、應試策略:
(1)、要讀題,要讀人,學會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標題、注釋、作者生平經(jīng)歷和題干的提示等。
(2)、分析詞義、分析句義、分析意境、分析形象、分析寫法。
(3)、掌握正確的鑒賞流程:詩是由意象構成意境,再由意境體現(xiàn)詩情的。意象是詩的基礎,意境是詩的畫面,詩情是詩的內涵。鑒賞一首詩必須從意象著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詩情。“意象→意境→詩情”是鑒賞古詩從局部到整體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鑒賞程式一: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xiàn)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鑒賞程式二:①這首詩寫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時候?寫了什么“物”“景”?抒發(fā)了什么“志”“情”?②怎樣寫———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這些“物”“景”?③為什么這樣寫———運用這種手法寫這些“物”“景”,對抒發(fā)這種“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4)、想象描寫題:應抓住主要意象、動詞和形容詞來進行合理的想象,進行恰當?shù)孛鑼憽?/DIV>
(5)、簡答題中“含義是什么”、“寓意是什么”、“蘊涵著什么”一類的題目很多,要求回答時在理解文章“表”義時,必須由“表”及“里”,深刻理解其內涵。“內涵”的把握,在現(xiàn)代文中一般從文章的主旨出發(fā)考慮;古詩文中一般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去考慮。
五、文言文閱讀知識
(一)、解釋常見文言詞語
1、文言實詞:高考試卷中的解釋文言實詞,無非是經(jīng)典課文中的常見文言實詞搬個家。實詞的復習可以結合以前所考過的試卷。
2、常見文言虛詞:之、其、而、則、以、乃、于、者、因、也、乎、焉、與、何、為、若、且、所。
3、通假字:
4、古今異義
5、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 |
分類 |
翻譯方法 |
例子 |
名詞動用 |
|
前加動詞 |
一狼洞其中(打洞) |
前加介詞后加動詞 |
驢不勝怒,蹄之(用蹄子踢) |
另外動詞替換 |
舍于其址(蓋房子) |
名詞作
狀語 |
表形狀 |
像…一樣 |
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樣) |
表態(tài)度 |
像對待…一樣 |
吾得兄事之(像對待兄長一樣) |
表方位 |
在…,從…,向… |
孔子東游(向東) |
表時間 |
每…,在… |
歲賦其二(每年) |
表工具 |
用…,乘… |
輦來于秦(乘車) |
表處所 |
在… |
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
形容詞
作動詞 |
|
狀語對譯法 |
敵人遠我(遠離) |
補語對譯法 |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
動詞替換法 |
私我也(偏愛) |
形容詞作名詞 |
形容詞+的+名詞 |
勞師以襲遠(遠方的國家) |
使動 |
名詞使動 |
使…成為什么 |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使…成為王) |
動詞使動 |
讓…做什么 |
臣活之(使…活下來) |
形容詞使動 |
使…變得怎樣 |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變得愚蠢) |
意動 |
名詞意動 |
把…當作… |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
形容詞意動 |
認為…怎樣 |
成以其小,劣之(認為…不好) |
(二)、識別常見文言句式
1、判斷句(可譯為:……(不)是……) 常見形式: ……者……也; ……乃(為、則、是)……; 否定判斷句……非……也
2、被動句(可譯為:……被……) 常見形式: ……見(于)……; ……見……于; ……為…… ;……為……所……; ……被…… ;無標志的他動詞
3、省略句(省主語、省謂語、省賓語 、省介詞賓語、省介詞)
4、倒裝句
(1)賓語前置 常見形式: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介賓前置; 以“之”“是”為提賓標志的前置
(2)定語后置 常見形式:中心詞+(之)+定語+(者); 中心詞+數(shù)量詞
(3)介詞結構后置(狀語后置) 常見形式: 謂語動詞+于(以、乎)……
(4)主謂倒裝(強調謂語 如:甚矣,汝之不惠。)
5、固定句式
1) 誠……則……:如果……那么(就)……。
2) 乃爾:居然如此,竟然如此,這樣。
3)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如果這樣,那么。
4) 庶幾:或許,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5) 雖然:雖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6) 所謂:所說的,所認為。
7)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為什么……;用來……的方法,用來……的東西,是用來……的,用來……的地方,用來……的人(事),靠它來……的。
8) 往往:處處,到處;常常。
9) 唯……是……:只。
10) 未嘗:從來沒有。
11) 毋寧,無寧:寧肯,寧愿;莫不是,不是。
12) 無所:沒有……什么人(或物),沒有什么……;沒有什么地方……,沒有什么辦法,沒有條件……。
13) 無以:沒有用來……的東西、辦法,沒有什么用來,沒有辦法;不能,無法。
14) 相與: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處,相交。
15) 向使:假如,如果。
16) 以……故……:因為……所以……。
17) 以……為……:認為……是……,把……當作……;讓……作……,任用……為……;用……做……,把……作(為)……。
18) 以至于:一直到;結果。(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結果。)
19) 有所:有……的人(或物),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辦法。
20) 有以:有條件,有辦法,有機會,能夠。
21) 于是:這時候,在這里,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這個原因。
22) 之謂:叫做,就是,才算;這就叫做;就是,說的就是。
23) 奈何……?:……怎么辦?……為什么?
24) 如……何?,奈……何?:拿……怎么樣(辦)呢?
25) 孰與……?:與……相比,哪個……?
26) 安……乎?:怎么……呢?
27) 獨……耶?:難道……嗎?
28) 何為……?:為什么……?
29) 何……哉?:怎么能……呢?
30) 何……為?:為什么……呢?
31) 何……之有?:有什么……呢?
32) 獨……哉?:難道……嗎?
33) 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34) 直……耳!:只不過……罷了!
35) 無乃……乎?:恐怕……吧?
36) 得無……乎?:該不是……吧?
37) 其……其……也……?:是……還是……呢?
(三)、用漢語翻譯文言句
這實際上是對考生綜合運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對實詞的考察,也有對虛詞的考察;既有對詞類活用(名詞活用為動詞、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對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時也考察考生運用現(xiàn)代漢語組織語言的能力。
①信、達、雅
②保留、對換、刪省、增補、調整、意會
③切記高考按點給分,先要判斷一下所給句子中哪些詞語和句法結構會是給分點。
(四)、文言文的理解(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