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人才是長期措施
中國生物學研究和世界的距離,大概就是一代人的差距。現在國內個別領域已有很出色的工作,但是要到大面積開花,還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但是人才培養,不單單生物學領域呼聲迫切,而是各個學科都欠缺培養創新人才的經驗。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大力鼓勵年輕人做出領先世界的創新工作,這不僅是大學的任務,還包括家長和人才成長各個階段的教師如何進行教育。我們首先要明確社會究竟是鼓勵創新,還是鼓勵聽話,在這個過程中,應當要借鑒西方文明培養人才的經驗。
培養人才需要長效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拘一格吸引人才。我在美國時,克林頓提出與中國發展科技交流,當時負責這件事的美國科學院院長打電話給我,問我能不能主持這個工作,擔任科學前沿交流委員會的美方主席。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說:“我是中國護照,不是美國公民。我怎么能代表美國?”他說,沒關系,你是最合適的人選。顯然美國人明白,當全世界的人才能夠為我所用時,國家就會有推動科技和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
我們國家有很多海外留學生,其中不少已經非常有成就。在北美,光生物學教授中,就有1500多名是中國人。如果能夠吸引20人回來,馬上就是世界一流的生物系。你有這個系,讓學生到這里接受教育,就是培養一流的人才。
國內學生缺乏信心
在復旦大學和在耶魯大學教學,最大的差別,就是在這里要花60%以上的時間和精力做思想工作。因為在耶魯時,學生目標很明確:做一流研究工作。但是在國內,很多學生沒有這個信心,他們不相信在國內能夠做一流的科研。實際上,中國人智商不低,現在的實驗室條件也不比美國差。主要還是學生有思維定勢,平時訓練也不夠。
現在一個學生進校,馬上就會問:一個選題,能不能讓我五年畢業?可是科學探索怎么能夠保證有結果,沒有風險的探索,必定不是創新性的課題。現在很多學生讀研究生,就是來拿學位的。實際上,現在知識更新那么快,如果只是學點知識,一出校門就過時了,如果學到的是能力,那將永遠受益。
讓學生有選擇機會
現在我們很少有讓學生選擇的機會,學生很有可能學的都是不感興趣的內容。就像一個人談戀愛,如果對自己的對象不感興趣,怎么可能有熱情;而如果是自己苦苦追求的對象,卻可以做出很多創新的舉動。現在研究所里每個學生都有獨立的課題,這些課題都由我和他們商量,如果不感興趣就換一個。如果學生抱著很現實的目的,我們就想方設法激起他的興趣——幫他選感興趣的課題;讓他知道身處一流的課題組,可以做世界一流的研究工作。如果有這樣的精神,有這樣的條件,怎么能做不出一流的工作?
如果實在調動不起興趣,我們就對碩博連讀學生勸退。5年前,我們勸退了第一例學生:他讀博士,但完全沒興趣,這不僅對研究所的氛圍不利,對他自己來說也是浪費。我們勸他拿碩士學位畢業,現在他在美國,從事的是他喜歡的工作。
我們勸退的學生不只一個、兩個。作為導師,我們有責任告訴這些學生:這個領域并不一定適合你。你花5-6年投入一個不適合你的領域,是沒有結果的。我培養出一個郁悶的人,我也很郁悶。
應試教育磨滅興趣
國內有些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前面一年半上9門課,上得天昏地暗,而且其中有很多低質量的課。我剛剛回來時,就發現這些研究生上了課反而渾渾噩噩,對學習興趣降低。當時我們就覺得,這樣的課程把資質好的學生都教壞了,這簡直是犯罪。
我們后來把所有的課全部改了,學生入學后第一天就進入到課題組,參與科研。課程內容和安排也重新調整,質量不夠的課不許開。給我感觸最深的是,1995年我回復旦大學,我的指導員葉敬仲希望我去給他的學生講講,說學生對生物沒有興趣。我說哪有這樣的事情,現在生物是全世界最熱的。我去了先講十分鐘,說不感興趣的可以走。結果講了一個半小時。學生寫信告訴我,現在又對生物學感興趣了。這促使我決定每年都回來上課,因為如果把學生的興趣弄沒了,就是犯罪。
其實,現在應試教育的危害已經體現出來。如果小學、中學唯一的任務就是考進大學,那么學生入學后學習的興趣就沒有了。學習應該是最有樂趣的事情,現在卻成了生命中最痛苦的東西。應試教育把人培養壞了。
一個校長,很重要的職責是要促使老師把課上好。不會教書的人,一定要淘汰。美國的課程,在年終都會無記名投票,而且學生必須給上課的教授寫評語。這對教師會形成無形的壓力,使教師都將上好課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