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教育者對受教育者要了解和認識?,F代教育家們仍然認為兩千多年前的孔子總結的“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只有對教育對象的充分了解和深刻認識,才可能因材施教。然而從古至今,成人們都是教育孩子們“要聽話”。如果不聽父母的話,就會被斥為“忤逆”的“不孝子”;如果不聽老師的話,就會被斥為“調皮”“搗蛋”的“壞學生”。只有“聽話”,才是“乖孩子”、“好學生”。認為未成年人就是聽話和接受,根本不存在需要成人們了解的東西,只要成人們認為是對孩子們有好處的,就施加于孩子們,即使是“填鴨式”的硬灌硬裝,孩子們也只能是全部接受全部照辦。成年人們認為孩子們只有讀書才能有個好前途,于是,從胎兒時就指望是個神童;滿一周歲時就舉行“抓周”儀式,看孩子是不是先抓書和筆;還在上幼兒園時,就要以讀書為主,要考試爭名次;從上小學就送進封閉式管理的“貴族學校”關門讀書,直到高中畢業。把對未成年人的全部教育都歸到讀書這一點上,無論孩子的興趣如何,都必須讀書,即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處在對立的情緒狀態下也要堅持下去。枯燥乏味的讀書,考分數爭名次上重點中學進名牌大學,十幾年一個念頭,千萬人一條路子。這種不顧未成年人的實際情況,嚴重地壓制和扭曲了未成年人的個性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以及大學生殺人的事情,學校、老師和家長們還認為自己沒錯,夠對得起孩子了!
情。教育者對受教育者要有健康的感情。實踐證明,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感情,是決定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健康感情,作為家長不應該只是因為血緣關系;作為教師不應該只是因為學生聰明聽話。更重要的是要出于對未成年人的尊重,對他們的人生負責,對祖國的未來負責?,F代的未成年人已經具有強烈的自尊意識,早在1997年11月至1998年10月間,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與《中國婦女報》聯合開展了“兒童權利調查&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