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員余逸群指出--我們不少家長可能覺得,同半大不小的孩子們談論"生命教育"、"生命意義"這個玄而又玄的問題,似乎太早了,他們還無法理解,反而會攪亂了他們的思想,使他們云里霧里,不知所從。其實,從兒童時代起,初諳人事的孩子通過書本知識、大眾傳媒、成人的無意說教,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知道一些什么是生和什么是死了。等他們再長大一點,成長為少年,隨著自我觀念的萌生,"我是誰"、"我為什么而生"這樣一些涉及生命價值的問題,也同時產生了。如果家長不能適時指導他們做出正確的解釋,各種類似"為父母而活"、"為得到老師的贊賞而活"等糊涂觀念,就會充塞他們的腦海。另外,青春期的孩子獨立意識增強,有按自己意志行事的強烈愿望,他們的感情容易激動,會在沖動的情緒下不顧一切地去行動,容易固執、偏見、蠻干,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容易走極端,導致青春凋謝的悲劇。
長期以來,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只重視對青少年的應試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視生命教育,缺乏對青少年的人文關懷,成長于這種環境的青少年很難有一種人文的自覺,很難懂得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家長要對青少年進行"生命教育",健全其人格,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讓每一個青少年懂得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它是人生最寶貴的,從而讓青少年珍惜生命,正確對待危機,勇敢地面對現實,增強抗挫折承受力,使青少年學會掌握自我心理調整、自我控制的方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會以及危害自身的行為。
讓孩子的生命更有質量
上海市社科院副研究員陸震指出--如果一個學生,一個孩子,因為家庭、學校、社會等某一個方面或某幾個方面的原因,生活得很痛苦,很自卑,很委屈,很失望,很恐懼,很孤獨,很無助,處于一種被拋棄的狀態或一種被人拋棄的絕望感覺之中,這個學生、這個孩子的生命質量就很差,他即使沒有自殘、自殺,他的這種生命狀態也不能算是生活,而只不過是活著。造成孩子這種狀況的成年人,不管他是誰,都是一種罪過。事實上,處在這種狀態下的孩子隨時都有自殺的可能,因為生活對他們,分分秒秒都無比艱難凄苦。不幸而可怕的是,我們的一些家長甚至教師常常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出于好心",自覺不自覺地將孩子、學生推入那種痛苦的境地。這種狀況該改變了,這種局面該結束了。如果我們真的是為了孩子、學生,那么我們所做的一切首先就應使他們的生命有質量,生活得開開心心,讓痛苦、自卑、委屈、失望、恐懼、孤獨遠離他們,一個沒有了這些陰暗重負的生命就是有質量的生命。其實,成年人又何嘗不是如此!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千萬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大的壓力,不要讓孩子累得沒有喘氣的時間,不要讓孩子為難,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不要給孩子提力所不能及的要求,不要對孩子冷漠,不要讓孩子失望,不要對孩子動粗耍蠻,不要使孩子自卑。而且,由于孩子比大人脆弱得多,所以在這些方面,都應把孩子承受力的極限,定在成年人承受力一半的限度上。這個世界上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應該明白,孩子的生命質量有多高,我們這個世界就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