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我回家探親。偶有閑暇,獨游小鎮。
雨過天晴,我漫步于小鎮的街道,街道兩旁的樹木經過雨水的洗禮锃亮锃亮的,芬芳的泥土氣息在我的鼻腔中彌漫開來,清新涼爽,實在悠閑。
我穿過嘈雜的人群,走進那千回百轉的小巷,小巷兩旁的店鋪是那樣別有風味:編織毛衣的,制作字畫的,做特色小吃的……我沉醉其中。
突然又下大雨了,我急忙跑到一旁鐵匠鋪的屋檐下避雨。這店鋪的鋪面很小,設施十分簡陋,屋內擺放著砂輪機、電焊機、煤爐等打鐵工具。一位圍著灰色圍裙的老師傅,悠閑地吐著煙圈,一邊將一塊鐵放到燒旺的炭火里,一邊往上面添加些碎炭,木炭“嗞嗞”地燒著,殷紅的火苗“噌噌”地冒著,一會兒高,一會兒低。幾分鐘后,老師傅的左手迅速用鐵鉗將其轉移到大鐵砧子上開始鍛打。一串“叮當”聲響后,鐵器漸漸成形。反復敲打數遍之后,老師傅將鐵鍬放入一旁的冷卻水里,隨著“吱啦”一聲,一陣白煙倏然飄起,一把鋒利的鐵鍬完成了。老師傅“叮叮當當”地敲打著,絲毫沒有注意到我已在旁邊“等候”多時。
雨一直沒停,我瞇上眼睛,靠在門框邊,傾耳而聽。老師傅拿起鐵制品,左瞧瞧,右看看,滿意地將它放在一旁,又深吸一口煙,吐出煙霧。他抬起頭來,對我笑了笑。我緩過神來,和他聊了起來,他見我饒有興趣,轉身拿起制作好的鐵制品給我看,“鐵鏟、鐵鍬……”他自豪地給我介紹,那樣子就像在夸耀自己的孩子。
我甚是疑惑,詢問老師傅:“現在各種鐵制品都來自工廠,為何還要手工制作。”他笑了笑說:“人家看重的,就是這純手工制作的工具,結實、鋒利、耐用。”我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又問:“那這個傳統的手藝就后繼無人了嗎?”老師傅哈哈大笑:“這倒未必!政府特別重視這手藝,電視臺還來拍了專題片。”
雨停了,我獨自走在光滑的石板路上,倍感欣慰,相信這純手工制作的工具,會如同我們的幸福日子一樣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