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學初中部語文七上期末模擬試卷
說明:1.考試時間共100分鐘。
2.建議時間分配:基礎題部分嚴格控制在 60分鐘內完成,作文控制在40分鐘內完成。
一、積累與運用(共10分)
1.1.下面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D )
A.應和(hè) 頭銜(yán) 詛咒(zǔ) 坍塌(tān)
B.檸檬(méng) 著落(zháo) 煞有介事(shà) 凌亂(líng)
C.收斂(liǎn) 澄清(chéng) 貯蓄(chǔ) 蜷伏(quán)
D. 粗獷(guǎng) 蒞臨(lì) 咄咄逼人(duō) 禁錮(jìn)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運用恰當的一項是( D )
A.兩個匪徒入室盜竊,一個盜取了大量現金,另一個偷走了首飾,兩人可謂各得其所。
B.他在“校園十大歌手”的舞臺上星光璀璨,引來臺下眾目睽睽的眼神。
C.這種野菜吃起來孤苦伶仃,味道很難讓人接受。
D. 他的執迷不悟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
3.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C )
A.通過漢字書寫大賽,使人們重拾漢字之美,也就越發珍惜紙質時代的美好。
B.華人游子用他們所鐘愛的音樂方式,在過去的歲月中創作了優秀的大量的歌曲。
C.深受人們喜愛的中國京劇臉譜藝術,被公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標識。
D.為了優化育人環境,提升辦學水平,學校加快了校園環境改造的速度和規模。
4.下列句子排列順序正確的一項是( A )
①但是人類錯了,大自然在某個清晨突然咆哮,于是水和空氣的污染,臭氧層破壞,陽光越來越兇猛地照射……
②也許是人類的天性,凡是無償獲得的東西,就不為自己所珍視。
③當原本無償的東西開始收費以后,人類才珍視它們。
④我們曾以為大自然恣肆汪洋,可以無限攫取。
⑤人類骯臟了那些潔凈的物質,于是有了裝在瓶子里的蒸餾水和氧氣罐頭等等商品。
A.②④①⑤③ B.②⑤④③① C.④③②①⑤ D.④⑤①③②
5.下列各選項中,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C )
A.《觀滄海》是一首寫景抒情的律詩,“觀”字統領全篇,寫出了登山所見,抒發了作者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
B. 老舍是我國現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和《茶館》《龍須溝》等。
C.“深邃的夜空中,有一輪彎彎的月亮。”一句中“深邃”一次是形容詞。
D.《狼》作者蒲松齡,清代小說家,著有文言章回體小說《聊齋志異》。
(一)6.名句默寫。(10分)
①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次北固山下《王灣》)
②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李白)
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十二章)
④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⑤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
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⑦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⑧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⑨《誡子書》中諸葛亮告誡兒子要淡泊寧靜的句子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二)古文閱讀:閱讀【甲】【乙】兩篇文章,完成下列問題。(10分)
(甲)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乙)龐蔥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為知。”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1) 及其家穿井( 等,等到 ) (2)國人道之( 國都中的人 )
(3)龐蔥與太子質于邯鄲( 介詞,在,到 ) (4) 愿王察之( 希望 )
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宋國君子派人去姓丁這家人詢問這件事。
(2)然三人言而成虎。然而,經過幾個人一說,(就成了)真的有老虎了。
9.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你更欣賞誰,為什么?(2分)
我更欣賞甲文中的宋君。因為甲文中的宋君對待傳聞沒有輕易相信,而是派人去調查實際情況。(1分)而乙文中的魏王自己明明已經知道“三人成虎”的道理,卻最終不再相信龐蔥,說明他輕信了謠言。(1分)
10.甲乙兩文給我們的共同啟示是什么?(2分)
①對于傳聞,一定要認真了解,認真思考;②我們自己不要以訛傳訛,不要主動傳播未經證實的消息。
頂碗少年(趙麗宏)
有些偶然遇到的小事情,竟會難以忘懷,并且時時縈繞于心。因為,你也許能從中不斷地得到啟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劇場里看雜技表演,節目很精彩,場內座無虛席。坐在前幾排的,全是來自異國的旅游者。優美的東方雜技,使他們入迷了。他們和中國觀眾一起,為每一個節目喝彩鼓掌。
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場了。在輕松優雅的樂曲聲里,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搖搖晃晃,卻總是掉不下來。最后,是一組難度較大的動作———他騎在另一位演員身上,兩個人一會兒站起,一會兒躺下,一會兒用各種姿態轉動著身軀。站在別人晃動著的身體上,很難再保持平衡,他頭頂上的碗,搖晃得厲害起來。在一個大幅度轉身的剎那間,那一大摞碗突然從他頭上掉了下來!這意想不到的失誤,讓所有的觀眾都驚呆了。
臺上并沒有慌亂。頂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著,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來,掃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還是金邊紅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于是,音樂又響起來,碗又高高地頂在了少年頭上。少年沉著地重復著剛才的動作,依然是那么輕松優美,緊張不安的觀眾終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關頭了,又是兩個人疊在一起,又是一個接一個艱難的轉身,碗,又在他頭頂厲害地搖晃起來。觀眾們屏住氣,目不轉睛地盯著他頭上的碗……眼看身體已經轉過來了,幾個性急的外國觀眾忍不住拍響了巴掌。那一摞碗卻仿佛故意搗蛋,突然跳起搖擺舞來。少年急忙晃動腦袋保持平衡,可是來不及了。碗,又掉了下來。
場子里一片喧嘩。臺上,頂碗少年呆呆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還是那一位姑娘,走出來掃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觀眾中有人在大聲地喊:“行了,不要再來了,演下一個節目吧!”好多人附和著喊起來。一位矮小結實的白發老人從后臺走到燈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臉上微笑著,并無責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給少年,然后撫摩著少年的肩,輕輕搖了搖,嘴里低聲說了一句什么。少年鎮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們鞠了一躬。
音樂第三次奏響了!場子里靜得沒有一絲聲息。一些女觀眾,索性捂住了眼睛……
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當那疊碗又劇烈地晃動起來時,少年輕輕抖了一下腦袋,終于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響聲。
在以后的歲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
11.請用原文中的詞語概括“頂碗少年”在整件事中的心理變化過程。(3分)
( 沉著歉疚 )——( 不知所措(呆呆) )——( 鎮靜 )
12.讀完全文,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頂碗少年”的性格特點。(3分)
他是一個技藝高超、心理素質良好、直面失敗、善于總結經驗的人。
13.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句子:那一摞碗卻仿佛故意搗蛋,突然跳起搖擺舞來。(3分)
這句話運用擬人的修辭,賦予碗人的形態,像是在跳舞(1分);形象生動地表現出這個動作的難度之高,碗搖晃地厲害(1分),表達了作者對頂碗少年的擔心1分)。
14.在少年第二次表演又失敗后,一位老人走到臺上向他“低聲說了一句什么”,結合上下文,請把老人的話補充出來。(2分)
與上下文銜接合理即可,但只能是一句。示例:不要緊張,沉住氣!你一定能行!(2分)
15.通讀全文,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義。(2分)
表面:這次雜技表演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分),深層:作者從頂碗少年的表演中獲得了人生的啟示:面對挫折,我們要勇于拼搏,不要輕易放棄(1分)。
我的暖,一寸長
這是個身著工作服、滿身油漆和泥土,滿面灰塵,約莫40歲左右的中年男子。
他隔著車窗,朝我彎彎腰,靦腆地笑著,給我遞了根香煙。
看我接了煙,他大喜過望,慌忙從兜里摸出打火機幫我點上,咧開大嘴一笑,說:“大哥,您是幾天來第一個接俺煙的呢。”
我一聽,就有點蒙。
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說:“俺這煙差,你們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個接俺煙的人,俺激動哩。您絕對是一個瞧得起俺們鄉下人的好人。”
“有事嗎?”我笑笑,為這個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是這樣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點頭,“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車不?”
“你要到哪里?”我輕輕皺了皺眉,不是我小氣不讓他搭車,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實在是讓我心有芥蒂。
“不不不,”他把頭搖的像撥浪鼓,“俺哪兒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會兒就行。今兒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還是今兒這個時間。”
說完,他那布滿血絲的大眼睛,充滿著乞求。
我猶豫了一下,還是點了頭,說:“行!”我話音剛落,還沒來得及問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連向我說了幾句謝謝便離開了。臨走前,還特意向我車前的車牌望了一眼。
第二天,他準時到了學校門口。看我在,他一臉興奮,輕輕坐上了副駕駛座位,和我聊了起來。
還沒聊五分鐘,放學的孩子們便沖出了校門。他透過玻璃,緊張地看著人流。過了一陣,他飛快地放開車門,站在車旁大喊著。不一會兒,一個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讓小男孩喊了我一聲“叔叔好”,然后還介紹說我是他在城里剛認識的朋友。他遞了根廉價香煙給我,便帶著孩子匆匆離開了。臨走的時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滿了感激。
我實在不明白,他為什么只坐這么一小會兒。直到三天后,在學校門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訴了我答案。
原來,孩子剛進城讀書,因為農村和城里的生活習慣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學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現了陰影。
“其實俺明白,大多數城里人也像您一樣,待俺們如親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暫時還不能理解。”他笑笑說,“俺上次坐您的車看著孩子向我跑來,然后我就告訴孩子,您和我是順路的,常免費載著我一起來學校!”
他搓著手,又憨憨地補充道:“別的家長給自己孩子的溫暖那么長!”他張開雙臂,比畫了一段很長的距離,然后又接著說,“俺不中用,俺只能給他這么點的暖!”說完,他用手指比畫了一個大約一寸長的長度。
“一寸長的暖”!這形象的比畫瞬間就擊中了我的靈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樸實,又被它的深沉!
16.文中的“他”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3分)
為了消除孩子的陰影心理 ,他請求坐一次“我”的車,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 。
17.請從人物描寫的角度分析文章第一段劃線句子的表達效果。(3分)
外貌描寫(肖像描寫)(1分);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暗示了他工作的艱辛,揭示了“幾天來”他被拒的原因(1分);為后面“我”的“皺眉”“猶豫”做了鋪墊。(1分)
18.聯系上下文,說說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您是幾天來第一個接俺煙的呢。”(3分)
“幾天來”本意指時間很長(1分);文中指父親為此付出了很多的艱辛努力和堅持(1分),表現父愛的執著深沉(1分)。
19.本文情節安排上最大的特點是設置懸念,試舉一例并說說其作用。(2分)
懸念舉例:第②段中他為什么無緣無故給“我”香煙?他為什么對“我”油嘴滑舌?他為什么要坐“我”的車,而且只坐一會兒?為什么他的孩子出來他就“飛快地推天車門,站在車旁大喊著”?作用:利用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使情節有波瀾。(舉例1分,作用1分)
20.“一寸長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請結合全文說說你對“一寸長的暖”的理解。(2分)
表面意思:這個父親認為自己消除孩子心理陰影而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給孩子的愛是很少的(1分)。
深層含義:他不惜委屈自己,來消除孩子的心理陰影,這樣的父愛是深沉的,是偉大的(1分)。
行者道:“我往哪里去?我這里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不耍子兒,做甚么和尚?我是不去,你自去罷。但上復唐僧:既趕退了,再莫想我。”呆子聞言,不敢苦逼,只恐逼發他性子,一時打上兩棍,無奈,只得喏喏告辭,找路而去。
(1)以上文段選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孫悟空自號美猴王(或齊天大圣),豬八戒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帥 (官職),沙僧本是凌霄寶殿的卷簾大將,后在流沙河(地點)為妖。(2分)
(2)《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是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藝術形象。請根據你的閱讀體會,說出他令人贊賞的一種精神,并舉例證明,語言要簡潔。(2分)
答案:分析合理即可。
五、作文(40分)
題目: 的記憶
歲月輕輕滑過指尖,許多往事便漸漸彌散在如沙漏般的光陰里面。但在生命的長河中,總有某些東西,讓我們刻骨銘心,難以忘記。因為這種記憶是美麗的,芬芳的,能夠溫暖人心的,讓人心情愉悅的……
請以“ 的記憶”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①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②字數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
優秀作文示例:
成長的記憶
記憶中,有這樣一座橋。
我不知道它立在河上已有多少歲月了,只記得時光在他身上刻下了道道“皺紋”,好比是樹的年輪;只記得給我帶來了許多歡樂,留給了我許許多多的回憶。而我,也將我成長的腳印一個一個地深深地印在它上邊……
小時候的我一直是由外婆照顧的,外婆經常會帶我去看望慈愛的太婆。而這座橋,便是從外婆家到太婆家的必經之路,可以說它身上的每一塊石板都是我再熟悉不過的了。我依稀記得外婆笑著牽著我稚嫩的小手,慢慢地向前走,而我則費力地邁著我那稚嫩的雙腿盡量跟上外婆的腳步。
一個個幼小的腳印深深地留在了石板上邊……
進入了小學,這座橋又成了我和好伙伴每天放學回家的必經之路。有時,我們會在這兒停下腳步,倚著低矮的橋欄,望著橋下流過的河水,享受風兒帶給我們的快樂,一起談心,一起歡笑。心頭的煩惱與烏云全被風兒帶走了,被橋下潺潺的河水帶走了,在心中留下的只是一片明凈的天空。我們說笑著走了,在它身上留下的只是我們快樂的足跡。
永遠忘不了那個星期五的下午,是小學畢業考的前一天,我最后一次與好朋友一起從橋上走過。那天,我們在橋上聽了好久,聊起了過去的往事,又談起了對未來的憧憬。一想到不久就要畢業了,真是有股說不出來的苦澀的滋味。腳下的橋似乎也在默默地聽著我們的傾訴,默默的安慰著我們——既是分開了也是有機會見面的呀!
是啊,我恍然大悟——離別只是暫時的,只要友情與信念還在,我們終會再見面的呀。
于是我倆又一次笑著走了,最后一次共同將我倆的腳印深深地印在上邊……
如今漸漸長大,我很少再有機會踏上那座橋了。每當踏上了那座飽經風霜的橋,我仿佛看到了我留在它上面的每一個成長的腳印。
橋的這邊留下了我成長的記憶,橋的那邊不正是無限美好的未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