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為何需要“回歸”?如何才能實現“回歸”?
三等人才搞教學?
我國大學的三大功能怎樣演繹“此消彼長”?
記者了解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在我國高校有一句流行語,“一等人才搞產業,二等人才搞科研,三等人才搞教學”,搞產業可以服務社會,而且賺錢快。從九十年代后期開始,科研與項目、經費乃至晉升掛鉤越來越緊密,因而高校流行語改成“一等人才搞科研,二等人才搞產業,三等人才搞教學”??梢姡喈旈L一段時間里,大學的功能中,“人才培養”處于較低的地位。這一點,研究型大學比教學型大學更明顯。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鄭南寧指出,目前一些大學更多地把注意力投向科學研究,片面強調“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大學的發展規劃對“學科建設、人才強校、國際化、服務地方”都施以濃墨重筆,但對于本科生的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缺乏具體規劃和思路。有的學校盲目擴張社會服務功能,使校園出現了不同體制并存的局面,給大學的管理和發展帶來煩惱。一些教授不上講臺,不接觸學生,忙于學科建設、爭取項目做課題。這些現象削弱了大學人才培養的功能,甚至出現本科教學“邊緣化”趨勢。
教育專家認為,大學三項功能不該“并列同等”。大學的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不能偏離“人才培養”這一根本任務,因為大學不是純粹的科研機構,也不是企業和社會的其他組織。大學應該是這樣一個場所:匯聚了一批德藝雙馨的知識分子精英,他們傾心培養學生,學生與他們心靈碰撞,尋求智慧,學做人,學做事。
“人才培養”功能為何弱化?
大學應以育人為本,但知易行難。
育人,關鍵在師資。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發文規定,55歲以下的教授、副教授一學年必須給本科生至少開設一門課,作為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舉措之一。之后,教育部又推出新規定:副教授如果兩年內不給本科生上課,將不能評為教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