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孩子不講禮貌的很多,見人不打招呼,從來不說“謝謝”“對不起”、用從電視學來的話罵同學、去別人家做客亂翻東西。
其實,孩子不懂禮貌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學來的。家長有禮貌,家人互相之間講禮貌,他們再來孩子講禮貌,孩子很容易就會禮貌;如果家長平常不用“禮貌”去要求自己的言行,反而告訴孩子要講禮貌,這確實有點強人所難,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言教不如身教”。
即使家長是說話、辦事很講禮貌的人士,但是,如果對待孩子的不禮貌行為采取不以為然的態度,更會縱容孩子不講禮貌。
孩子不是天生不講禮貌的,但是,他們分辨對與錯的能力卻不是很強。當孩子與長輩對嘴,遇人不打招呼,該說“對不起”不說時,家長對這種行為不進行制止,反而仍以微笑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就會以為這樣是正確的,不但以后會繼續做這些不禮貌的事情,甚至會以此為榮。
“養子不教,家長之過”,孩子不講禮貌,做家長的逃脫不了責任。只有養成正確的教子觀念,才能培養出有禮貌的孩子。不要等到孩子讓自己當總出丑了,或者孩子闖出大禍時,家長才意識到禮貌的重要性。當孩子不禮貌的習慣已經羊腸時,要想改掉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當孩子出現各種各樣不文明,不禮貌的言行時,做媽媽的千萬不可置之不理,當然,也不可由于過分著急就對孩子大打出手。當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時,這種接人待物的壞毛病將更不容易改掉。
做事講究方法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孩子更是如此。讓孩子幫父母做事,這樣孩子認為自己是有用的,感到一種滿足,就會更加努力的遵從父母的要求。
當家里來客人時,孩子表現出不禮貌的情緒,不正是我們忽略了孩子的反抗嗎?在教育孩子對待客人要有禮貌時,如果用道理不能說明的話,我們不妨讓孩子真正體會一下做客人的感受。當孩子再稍微大一些的時候,需要學習不再只是“請”和“謝謝”,而是以正確的態度處理和成人之間的關系,我們也要教會孩子將心比心,體會別人的感受和反應,和孩子討論他人的情緒感受,建議他們使用文雅有禮貌的語句,會比純粹的斥責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