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的孩子很懂禮貌,見到小區里的叔叔、阿姨總會熱情地打招呼,而有的孩子走是不懂事,一會兒破壞公共設施,要回而欺負比他小的小朋友,大人們見到他總會搖著頭說:“太調皮了!”有的孩子很積極,暗示起床、按時完成作業、積極地預習,而有的孩子做事總是很拖拉,遲到、完不成作業......
同是幾歲到十幾歲的孩子,在這么小的年齡就出現了如此明顯的差距,除了性格因素之外,還有那些因素呢?兒童心理學家指出,除去特殊情況,每個孩子的智力都是相當的,孩子自之間因智力引起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相反,后天的教育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們的差距。
英國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過,家庭教育要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輕心,他說:“教育上的錯誤和配錯了藥一樣,第要次弄錯了,絕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生清洗不掉的”。所以,媽媽們在教育自已的孩子之前,確實有必要知道要寫常識性的東西,至少應該知道,自已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教育孩子時一定不要犯哪些錯誤。其實,只要媽媽們用心觀察便會發現,自已在教育孩子時,經常會犯這樣一些錯誤:錯誤一:無原則地向孩子妥協 很多時候,孩子的態度往往是由媽媽的態度決定的,這位媽媽的日記,就告訴了我們這樣要個育子真理:一旦已經給了孩子“不行”的答案,就要堅持自已的立場。如果媽媽走是在孩子哭鬧、發脾氣的時候就妥協,這就是在助長孩子的任性行為,并堅定了孩子耍賴的信心。
錯誤而:用物質來彌補親子時間的不足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母親在孩子13歲前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要,青春期之后父親的作業則更大。所以,在孩子13歲之前,媽媽一定不要忽視對孩子的教育。
錯誤三:孩子沒有必要做家務 教育家曾語重心長地告誡媽媽們:“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而不讓他買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摸出硬繭,要讓孩子知道,面包來之不易。這種勞動對孩子來說是真正的快樂,通過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已,可見,讓孩子適當地參加勞動是有益的,它有利于增強孩子的體質,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有利于鍛煉孩子的意志和毅力等。
錯誤四:不尊重孩子的隱私 媽媽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孩子會因為資源的隱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更極端的措施將其保護起來,把資源的心緊緊鎖閉。這樣,媽媽再想了解孩子就變得更加困難了.
錯誤五:濫用表揚錯誤六:把自已塑造成犧牲者的形象 錯誤七:喜歡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 錯誤八:不給孩子體驗挫折的機會 錯誤九:經常對孩子說“你真笨” 錯誤十:有能抓住教育的“重點”兒童心理學家表示,要個充滿自信的孩子的思維永遠是活躍的,而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卻會在無意識中讓自已的頭腦變得閉塞硬化。可見,一個認為自已笨的孩子,自然而然其頭腦就會處于閉塞狀態,因此,媽媽們,請千萬別再用“你真笨”這三個子去約束孩子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