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小學的孩子會第一次發現自己和父母有距離感。隨著每天和家庭成員以外的人解除,孩子們發現世界上有很多和父母的主張和見解不同的。所以他們會懷疑一直以來都無比重要的榜樣-父母的意義,而慢慢靠近朋友們的想法和行動。
這一時期,孩子們開始感受到同齡人的歸屬感,并確立自己的角色。為了更好地確立這一歸屬感,孩子們還可能“放棄”自我。他們會在一起笑話黑板上做題出錯的同學;還會欺負那些和自己所在集體格格不入的孩子,比如太胖、沒穿名牌衣服等。甚至明明是男孩卻常常和女孩一起玩的孩子。由于小學生已經具備了有很強的自我意思,所以他們重視自己的權利,同時也希望自己的意見能獲得同樣的尊重。這就很可能在家庭討論中出現分歧,但是如果父母能夠利用好這些討論,也可能將其制造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的機會;另一方面,當孩子的觀點很說服力的時候,父母還可以借此對自己的想法進行反思。
小學生雖然還是孩子,卻已經具備了很強的倫理道德意識,他們很清楚地分辨對與錯。所以這就要求父母能為孩子講解說明,同時也需要父母給孩子規定明確的行為準則。
不過要注意,孩子對于“好習慣”或者“規定”可能產生消極的想法。如果媽媽經常用語言訓斥孩子,例如,“如果你總是做不行,那就只好等著受罪了。”“我看你是太沒規矩了。從現在開始,你要是再敢不聽媽媽的話,就別想讓我再給你買任何東西?!边@樣很可能讓孩子感覺所謂的習慣和規定就是要受罰或挨訓。所以很多孩子為了不被訓斥,很可能選擇避開一切規定。這樣下去,孩子只會越來越沒有規矩,相應地,父母只能更嚴厲地管教,最后的結果不外乎讓孩子失去應有的自信。所以要想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就應盡量讓孩子不厭煩,不產生抵抗心理。也就是說,讓孩子更愉快地接受規定,更積極主動地遵守規范。在這一過程中,父母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