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老師們常常無奈地說,對于小學的教育教學,誰都可以指手畫腳。因為人們往往會覺得:誰沒上過小學呢?小學的那些事兒誰不懂呢?于是,大家都來對小學中自己看不慣的現象提意見,而且一人一個說法,誰都覺得自己占理。老師們這樣說,本來是為了強調小學的教育教學其實也是一項相當專業的活動,有其自身的規律,是不以家長、社會的喜好與意志為轉移的。
可是,王老師站在家長和研究者的雙重角度看孩子的作業,卻發現了不少問題。同時,她沒有單純地建議教師減少作業量,而是從研讀課程標準、研究教學的各個角度出發,幫助教師判斷作業的合理性。這種“指手畫腳”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幫助老師們以另一雙眼睛客觀地審視教學。對于老師們來說,這種有益的“指手畫腳”顯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編者我的孩子進入三年級后,班上換了新的語文老師。從那以后,孩子的語文作業量一直很大,回家就只知道埋頭寫啊寫的。我在高校里擔任的正好是“語文課程與教學”專業的教學工作,看看這位語文老師布置的作業,比照語文課程標準,發現了不少問題。
課程標準中的各階段目標,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發展提出了基本的要求。有硬性的要求,如一個學期必須識多少字。也有相對柔性的要求,如“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鼓勵學生自主閱讀、積極思考。教師應該把握這些要求的實質,在教學和課內外作業中引導學生努力達到相應的目標。上面那位老師布置的作業,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對課程目標的落實情況,有的地方超標了,有的地方達標了,有的地方落實得有點走樣。
超標處——會認、會寫都得寫
課程標準在階段目標的“識字與寫字”一項中,對每學段識字和寫字的數量都作了不同規定,低段和中段的教材在每一課后,對識字和寫字也都作了區分。而課程的實施建議中也明確指出,“識字和寫字的要求應有所不同”。既然這樣,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對識字與寫字區別對待:教材要求學生會認的字,讓學生能夠正確辨認、準確拼讀、了解意思、口頭組詞就可以了;教材要求學生會寫的字,除了要達到會認的要求外,還要正確理解、運用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