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身體生病的時候,我們回到醫院求診,接受打針或者吃藥等治療;但是當內心生病的時候,不是自我哀怨痛哭一場,就是唉聲嘆氣,郁郁寡歡。難道沒有醫生可以醫治內心的病嗎?
其實,我們有這樣的經驗,在心情郁悶的時候,聽聽音樂,會讓心情變得比較輕松自在;當然,在悶悶不樂的時候,開車到郊區去兜兜風,散散心,也可以紓解心情。凈化作用具有可以凈化人類的情感,毀掉那些不好的感覺的能力,而凈化作用在藝術上,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不過,也有一些較嚴重的內心的病,不是簡簡單單地聽聽音樂就能解決的,看個電影,或是出去兜兜風三心就能醫治理的。
音樂具有瞬時性或是抽象性的特質,美術則是屬于空間性,表面性,但是文學是有故事內容的,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是比較具體的。尤其是通過與作品中的人物相見,可以回顧自己的過去,發現未來。如果說,某本書會給小朋友的靈魂帶來傷痛,會讓小朋友生病,那么那本書就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了。這樣的書對兒童而言,無疑是有害的。
因此,不是每一種藥都可以醫治所有的人,也不是每一本書對所有的小朋友都有益處。所以,在選擇書的時候,一定要參考讀者的情況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