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給孩子一定的閱讀方法時,我們與其告訴孩子結果,不如教導孩子可以得到的結果的方法。
換句話說,不要只在孩子的頭腦里灌輸知識,而是要教導孩子得到知識的方法,也就是教會孩子思考的能力。
在當今的教育中,重要的不是知識的量,而是思考力。因此,要開發學生的思考力,儼然成為最重要的課題。
在開發思考力的方法中,最受重視的理論就是“讀書過程論”主張人類在閱讀時,會不知不覺地開發思考力的“讀書過程論”,是最詳細的說明了閱讀書籍與思考力之間的關系。
通常,人們會一面閱讀書本,一面將字句里的意義在重新再詮釋。不論是小學生還是大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都應該去了解每一個字的意義。沒有了解字的意義的閱讀,就不能稱之為閱讀,充其量知識念字而已。
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會把每個字的意義用畫面想象,并推敲文章末用文字呈現的內容的含意,還要思考作者為什么寫了這句話。也要判斷一下作者所寫的是對還是錯。當然,還要判斷其論點是否正確,另外,對于作者的內容,也可以有創意的想象一下,假如是自己的話,該怎么寫?
換而言之,每位讀者看完書之后,都會有一套自我的想法,并擁有一股將將這種想法替代于各種問題中,試圖加以解決的意志。于是,在閱讀活動的全過程中,讀者們會透過“言語性推測游戲”使頭腦更加靈活的運作,讓思考力更加發達,也使得“思考力可以與閱讀書籍的量做比較“的理論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