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通常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她對自已生存、成長的壞境以及所面對的精彩世界都充滿了好奇,而且總是突發奇想,有意無意做出一刺耳出格的事情,而父母通常將孩子的這種“出格”行為,看成是“越軌”或是“破壞紀律”,進而加以責罵和限制。然而父母不知道,他們這支奴干限制行為很可能將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扼殺在框框里。如果父母能夠正確地對待孩子的“出格”行為,并對她加以正確的引導,調到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適時培養孩子的創造精神和面對挫折的勇氣,那么“出格”的孩子也能成為人才。
一堂美術課上,老師先給孩子們講了一個關于鴨子的故事,然后又講了鴨子的身體特征,告訴孩子應當這樣畫鴨子,接著他給了孩子們每人一張白紙,讓他們自由發揮,在紙上繪出自由想象出來的關于鴨子的故事,孩子們都顯得很興奮,互相說笑著開始了他們的創作。
5歲的小小沒有像其它孩子一樣動筆就畫,而是想了很長時間才動筆,而且一出出手就畫了半只鴨子,那些陪孩子畫畫的父母們看到小小那張大紙上什么都沒有,只在畫紙邊上畫了半只鴨子,都覺得驚詫,開始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怎么這孩子只畫了個鴨屁股呀!怎么在這亂畫呢?”“就是,好好一張紙不畫干嘛畫到邊上去啊?”.....次起彼伏的議論聲讓小小媽媽著急了,她對小小說:“你看你畫的什么啊,看看人家畫的多好啊!你趕緊把紙翻過去重畫一副吧!”老師見此后,似乎胸有成竹,她很快就完成了那幅畫,老師讓她給大家講講畫的內容。于是小小開始講起她畫中的故事:“鴨媽媽和鴨寶寶出去玩,可是走散了,小鴨去問青蛙媽媽:你好!你看到我的媽媽了嗎?青蛙媽媽沒看到,小鴨又問烏龜姐姐:你好!你看到我的媽媽了嗎?烏龜姐姐也說沒看到!最后小鴨終于找到了自已的媽媽,原來,媽媽去找妹妹了!后來媽媽帶著小鴨和妹妹一起去了游樂場!”聽了這個故事,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那畫中的半只鴨子,是已經走出畫面的鴨媽媽,鴨媽媽去找妹妹,才走出一半,所以畫紙上只有半只鴨子。看著孩子這副頗具創意的畫,老師為孩子感到欣喜和驕傲,而小小的媽媽也為孩子感到震驚,對于一個才5歲的孩子來說,她做的這些事情總顯得多么具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啊,而這份“出格”也顯得分外寶貴。如果當時孩子的這份“出格”沒有收到老師的鼓勵,她就不會覺得這是好的,甚至會在父母的糾正細形成固定模式下的審美觀,而老師適時地鼓勵保護孩子的創造意識,讓孩子的“出格”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雖然強烈的“出格”思想對孩子的成長有一定害處,但孩子的“出格”思想也有著不可思議的積極作用,父母應當明白,孩子的“出格”意味著他的成長,那些“出格”行為是孩子對自營生理心理成熟的一種嘗試性反應,向父母表示他已經有了自已的想法,不再像以前一樣依賴父母了。
父母只有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正確看待孩子的“出格”,和孩子們進行良好的溝通,走進孩子的心靈,因勢利導地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