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在一個家庭中核心地位越來越突出,這些都會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孩子若果只知道一個人享受,忘記了付出和奉獻的話,這對孩子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孩子只生活在集體中,經常和大家一起玩耍,才會在游戲中贏得自信,在奉獻和分享中獲得朋友和知己。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人,凡事都只希望滿足知己的欲望,要求人人為己,卻置別人的需求于度外的話,不愿意為別人作出半點犧牲。孩子如果不懂得尊重別人,不能和身邊的人正常交往,那么將會變得自我專斷,也必將失去他人的尊重,所以,為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父母要鼓勵孩子和大家一起活動,交流。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的感受,那么時間長了,孩子就不能和其他人正常交流,長大之后也將面臨在社會中被孤立、被拋棄的不堪后果。父母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教育孩子多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在玩耍的過程中消除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作為家長,首先要關注孩子思想的變化,難以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去認識事物,這是孩子的思維特征。自我現象是每個孩子都有的,只是因為知識程度和發展速度不同而表現出個體的差異,對于兩三歲的孩子來說,她們通常只能想到自己,不會想到別人,這是由于她們的思維能力有限。如果孩子四、五歲,甚至稍微大一點,就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父母不要讓孩子的這種思維方式發展下去,因為它很可能將孩子塑造成一個自私自利的人,這種人在社會上是不受歡迎的,即使孩子的智商再高,能力再強,也是難以被社會接受的,父母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思想變化,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引導,把孩子帶到群中當去,讓孩子在和比人的玩耍中找到自己。
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應該有意識為孩子創設和同伴玩耍的機會看,教育孩子學會分享,比如在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教會孩子要和別的小朋友分享,當孩子有了好的玩具時,告訴孩子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這樣才會有意義。
父母要幫助孩子從自我的圈子里走出來,引導孩子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以求理解他人,父母應該以游戲來教導孩子如何尊重、關心和幫助他人,讓孩子感知到和他人協作的快樂,體驗幫助別人的價值和幸福。
父母最好要引導孩子和孩子一起玩耍,因為年齡相似而并非同齡人更能貼近小孩子的身心,不僅可以適當地帶領、照顧好孩子,而且可以培養孩子和長者友好合作的意識。
在同大孩子玩的過程中,孩子更容易虛心學習伙伴的長處,尊重別人的意見,珍惜和小伙伴之間的友誼,同時也能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上進心,在玩耍中積累智慧,從而獲得伙伴的認可。
孩子只有和大家一起玩耍,才能培養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能力,在和人真誠相處時,與人真誠合作、胸懷博大地接納別人,團隊協作共同努力,這些理念都是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父母只有鼓勵孩子從小走入集體,孩子才會在未來長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矛盾,父母要正確疏導孩子的哭訴,對孩子的情緒在安撫的同時,鼓勵孩子勇敢的在集體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如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這些孩子都有很強的個性,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在與外界接觸過程中表現不合群,無法和小朋友相處的習慣,父母要培養孩子與人友好相處的能力,因為只有在集體中,在友好相處中,孩子才會意識的到自己的自大和缺點,才能在同伴們的優點映照下隨時改正。所以,我們要善于讓孩子融入集體,這樣就可以避免孩子形成孤僻和抑郁的不良心理。
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善于鼓勵孩子參加游戲,讓孩子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孩子的集體榮譽感,學會與人溝通的方法,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在游戲中增加與人協作的經驗,培養其孩子的合作意識,為將來孩子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重視孩子的每一次游戲,在游戲的背后,去激勵自己的孩子努力學習,獲取更大的人生價值。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