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贏得孩子的笑臉,為了讓孩子快樂,父母常常會感慨地給與。但是,并非越感慨越好。在“給予”的問題上,不能以孩子是否高興為標準,而必須讓孩子知道為什么給和為什么不給。
與20多年前的孩子相比,當今中國的大多數孩子似乎太幸福了,他們想要得到什么,就可以毫不費勁、毫無阻擋地得到,甚至有些孩子在很多時候還根本沒有想要的時候,年輕的父母就早想方設法為孩子準備好了。為了讓孩子快樂,為了讓蛤仔高興,有的父母似乎只差上天摘星星了。
為了讓孩子快樂成長,做父母的適當地給與孩子提供一些物質條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需要提醒家長們注意的是,你的經濟條件越好,越應該不要隨便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不要讓孩子從小養成要啥有啥,什么都不缺的心理。家長無意的給與對孩子的心理也是有一定的向導作用的。家長在給孩子給予時,應盡可能的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導向。有時候必須堅決的拒絕孩子的非分要求。要讓孩子明白,要獲得就必須有相應的付出,要用自己的汗水和誠實的勞動去換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給予”教育或財富教育是家庭教育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每一個孩子從剛到人間是并無多大差別,但是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卻受到了不同的待遇、不同的影響和不同的熏陶,當然也導致了不同行為習慣和不同的人上道路。因此,家長在向孩子給予之前,不僅要考慮到是否給予,而且要考慮到給予多少,應該在怎樣的條件下給予,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給予。
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并不重視向孩子講明為什么給與和為什么不給予的道理,而是自己一高興就給,或是只要能讓孩子高興就給,或只要孩子一哭一鬧就給,或只是孩子一生病就給等等,許多孩子一次次的變本加厲,養成一種很惡劣的物質習慣。當物質上得到極大滿足時,孩子就會變得很空虛,這樣就會產生很多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