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記起那棵夾竹桃
—語文天才工作室
多年不回家,但常記起那棵夾竹桃。
那是一株極其常見的夾竹桃,立在家門前,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二十余年了。
剛栽下時我還小,記憶中只有七八歲。那是從人家房屋旁偷偷剪下的一枝夾竹桃,沒想到往自己家門池塘邊的空地一插,不用施肥,不用澆水,竟神奇般地活了。事后,竟被媽媽拿著竹片狠狠的教訓了一頓,那種打屁股的感覺現(xiàn)在還記憶猶新,很痛很痛……
那是媽媽第一次打我,我至今仍弄不明白,媽媽當初為什么會那么狠心,埋怨我去剪那棵夾竹桃,莫非夾竹桃會說話,有生命不成?
媽媽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沒上過學,卻能把自己的名字練得漂漂亮亮。聽說,媽媽的童年是在一個饑餓的年代度過的,外婆生了七個子女,母親最小。那年冬天,母親十來歲,在一個山溝放牛,又饑又寒,差點凍死。后來被一個好心的人發(fā)現(xiàn),才僥幸逃過一災。
沒想到媽媽的身世竟如此辛酸,令人同情。但我卻很少去跟媽媽說話,她總是沉默寡言,不善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每次犯錯誤,聽到最多的教誨多是來自于父親,而母親總是用特有的竹片來表示她內心的不滿。
十歲那年,開始初具審美眼光的我,留了一個足足兩個月的長發(fā),催促無效下,終究被母親無情地剪成一個小平頭,短短的。為了這件事,我曾偷偷跑到夾竹桃下哭過好久,也記恨母親好久。
小學時,下雨天,別的孩子都可能依偎在母親的背上,而我的母親總讓我獨自迎著風,冒著雨,在閃電下,在那彎曲的山路上,踽踽前行。遠遠的,唯獨能望見的,是母親佇立在夾竹桃下,朝著我揮揮手,喊著:“孩子,路滑,走穩(wěn)!”
這是童年中的母親,孩提時代,我一直不解母愛的含義,曾埋怨她出身的低微和無知,嫌棄她的粗布大衣,還有那勞動后不加修飾的頭發(fā)。
故鄉(xiāng)的記憶中,上學的早餐,是母親的一碗菜油炒飯,一個煎雞蛋。直到上了初三那年,母親才稍改善我的生活。那天,母親起了個大早,摸了十幾里山路,從小鎮(zhèn)上買來一大包油豆腐,那是我在校足足一周的伙食,常對同學熱騰騰的飯菜羨慕不已。
母親最愛吃的是包子,一次能吃下六七個,但在那時候,那是難得的佳肴,因為母親買不起,也舍不得買,除非在自己生日的時候,父親上街捎幾個。
年輕的母親,如同一個男人,挑谷擔水、扛磚下塘,成了家庭中不可缺少的勞動力,她是那樣的強壯,那樣的能干。我是親眼看見,家中那一棟紅磚屋,是母親用自己的雙肩,一塊磚,一塊瓦,扛上去的。
如今,二十多年了,這房子經(jīng)歷了風,也經(jīng)歷了雨……家門前的那株夾竹桃,已茂茂蒼蒼,高過了樓層,小屋掩蓋在夾竹桃下,成為一座風雨不透的庭院。周圍的草深了,樹高了,年邁的母親如今也老了。
去年回過一次家,那是在母親住院以后。在一次農忙后輾谷子,被一輛拖拉機,無情地拖出去四、五米,流了一大堆血,縫了四五針,死里逃生,在額頭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從那天起,母親就多了一個名字,別人都叫她“包青天”,她不再理睬,不再強辯,總是微笑著……
年老的母親,一改年輕時的嚴厲,微笑地對待身邊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盡管母親是一生的勤奮,一生的節(jié)儉,但毫不吝嗇。每當逢年過節(jié),家中的客人來往不斷,一向貧困的母親,沒什么好招呼的,總把家中咸菜缸中的一大包一大包的蘿卜干,筐中一個又一個的土雞蛋往客人的腰中塞。我曾暗笑母親的迂。
去年年根,母親的幾個姊妹相繼去世,帶給了母親無窮的相思。每到傍晚,母親都會依偎在那棵夾竹桃下,滿眼含著淚水,喃喃自語,感嘆生命的短暫和不公。
那一刻,母親就仿佛是家門前的那棵夾竹桃,生活在那片貧瘠的土地上,只要一方土,一絲陽光,就會長高長大;它歷經(jīng)了風,也歷經(jīng)了雨,它總是義無反顧的生根開花,很香,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