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侵犯行為是許多家長和教師關注的問題,但令人遺憾的是,成人往往更多的研究如何對待這種侵權行為,而很少追究侵權行為產生的原因。事實上,兒童的侵權行為源于對成人的模仿。
作為家長,要徹底拋棄家庭暴力,引導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打孩子肯定不是矯正孩子侵犯行為的好辦法。近年來,棍棒底下出逆子的悲劇時有所聞,已經從方面證明:用暴力手段矯正孩子不良行為,很難收到很好的效果。因為這種行為本身就傳遞一種負面信息:大人可以憑借自己身體上的優勢強迫孩子接受他們不情愿的行為方式,為什么孩子不可以用暴力手段來解決問題和糾紛?小時候大人打小孩,孩子沒有反抗能力,屈服是唯一的選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隨著身心發育水平的提高,不僅具備了在體力上與家長抗衡的能力,而且在認識上也能清楚地看到“大人”打“小人”的荒謬和不合理,用言行表示反抗便成為很自然的選擇。因此,矯正孩子的侵權行為,需要從摒棄家庭暴力入手:
第一,家長要調整自己的教育思路。一是在產生打孩子的沖動之前,先問一聲自己:我為什么要打孩子?是因為他的錯誤的確嚴重到不能容忍,還是因為孩子只是犯了一個“他應該犯的錯誤”而我卻對此感到失望和憤怒?如果孩子的確很嚴重,一頓痛打能解決問題嗎?如果自己的情緒反應過于激烈,對孩子公平嗎?這樣的思考,至少可以在“出手”之前,是自己冷靜下來,防止家長為宣泄情緒而不公正地懲罰孩子;二是家長意識到孩子的行為肯定出了問題,但又講不出多少道理時,為了防止激化矛盾,可以暫時用一下“緩兵之計”,告訴孩子犯的錯誤的嚴重性。這就給家長留出梳理自己思路的時間。待思路清楚以后,再與孩子進行嚴肅的、有準備的談話,,讓孩子口服心服;三是曾經習慣用責打的方式懲罰孩子的家長,要坦率向孩子承認,父母過去使用的方法是簡單粗暴的,以后會盡量不打罵,并尊重孩子,但孩子也必須學會尊重自己,和父母一起克服侵犯行為。
第二,要用理性的引導幫助孩子克服侵犯行為。一是耐心地告訴孩子侵犯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無論是指向人或物的侵犯行為,都會帶來不應有的傷害,而傷害和痛苦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打破了腦袋會流血,摔壞了杯子就無法喝水,經常打架的孩子會失去朋友等。二是用委婉地方式讓孩子了解侵犯行為不能解決問題,教他們學會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思想;三十及時滿足孩子正當合理的愿望和感情需要,減少孩子由于得不到關注而產生的失落感和抵觸情緒;四是對孩子的侵犯行為做具體分析,肯定其中包含的“合理成分”,指出錯誤所在,讓孩子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