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整個教學始終。百年育人,德育第一。英語作為教育學科的一個主要科目,當然也不例外。《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中規定:“遵循英語教學規律,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培養良好的品德。”英語學科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貫徹落實思想素質教育,聯系我國的國情和學生的實際,潛移默化地將思想素質教育滲透于課堂教學中的各個環節,這不僅是社會的要求,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在新課程背景下,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要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和特點,挖掘教材中思想性強的材料,抓住課堂教學的契機,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滲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從英語學科內容實際出發,加強教學教育性,應把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始終。那么,在英語教學中應如何貫穿德育因素呢?
一、 在教學中滲透理想教育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生的奮斗目標,是人生的指路明燈。一個人有了遠大的理想、偉大的抱負,才能為之而奮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為祖國建設而努力學習英語的遠大理想。21世紀是信息時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一個國家要想發展,要想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除了發展本國的文化外,還必須吸收其它國家的先進科學文化技術,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學好外語。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貿組織,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和貿易往來不斷擴大,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學習和掌握外語就顯得更為重要。如在學習新目標英語第一冊Starter Unit1—3這幾課時,就要讓學生知道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國際交往中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并結合實際,如WTO, FIFA, BBC, CD, PRC等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明白英語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以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努力學好英語,長大后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
二、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對于每個人來說,是起碼的要求和責任。我國素有優良的愛國主義傳統,歷史上留下的許多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典范,是我們今天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素材,而數千年的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瑰寶更是豐富的教育資源。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讓學生既知道世界的過去和現在,更要知道中國的過去和現在,幫助他們真正做到立足中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列寧曾經說過:“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因此,必須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他們從小具有為國爭光的志向。針對這一教學目的,我以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英語Book 3 Unit 7 A man who never gave up這一單元為例,教育學生學習愛迪生從小立志為祖國為人民作貢獻的崇高品質,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結合為國獻身的眾多科學家的事跡,使學生反思自身存在的錯誤思想,鼓勵他們發奮圖強,努力學習外語,把問題看得遠,想得全,利用全人類所積累下來的經驗財富,加強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三、在英語教學中滲透集體主義教育
集體主義精神,即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支持配合。英語是一門交際工具,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英語學習要求的“聽、說、讀、寫” ,四者是相輔相成、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學習語言的外部環境相對差一些,必須靠同學學以致用、創造情景,加強語言運用,才能達到學習英語的目的———交際功能。如新目標英語Unit 1 What is your name?一文中,內容十分貼近生活,操練中發揮合作精神,讓學生明白集體主義的重要。通過對這類文章的教學,可以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熱愛集體的情感是最崇高的情感, 學好英語離不開同學間的團結協作,支持配合。
四、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原則
1. 德育滲透既要有情又要有意
所謂“情”,就是要有滿腔熱情,富有情趣地滲透德育。首先是教師的熱情。以老師積極進取、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來感染學生,以愛生如子、無私奉獻的精神來熏陶學生。其次,在英語教學中創設有情趣的情景。如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4 的電話用語學習,教會學生正確使用禮貌語言。這不僅能使學生達到對課文的深層認識,也能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
所謂“意”,也就是說要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滲透德育。在英語教材里有很多愛國主義、助人為樂等有教育意義的課文,描述好人好事可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并使之成為學習的榜樣。學習外國歷史、風俗文化時,引導學生中西對比,以“一分為二”的眼光來分析事物,從而加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2.德育滲透既要有“機”又要有“度”
所謂“機”,也就是說要把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結合在一起,把德育滲透到教學當中。因此,教師從備課到授課都要精心研究,挖掘文中思想內涵與學生學習、生活相聯系的題材,使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如新目標英語Book 1 Unit 2如何寫失物招領和尋物啟事,引導學生在社會上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并身體力行,以自己的行為來感染周圍的人。
所謂“度”,也就是說要適可而止,能放又能收地滲透德育。首先,要引導學生學習,不能影響教學,能“屈”能“伸”,靈活處理,同時也要保留一定空間制造懸念讓學生去思考。其次,要注意滲透的梯度。由初一到初三逐漸深入,由具體到抽象。如初一年級學生可用文中內容與身邊事情比較,誘導其思考。到了初三年級,要滲透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如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英語Book 2 Unit 23關于比爾蓋茨的故事,激發學生不斷奮進的精神。
3. 德育滲透也不能忽視“伸”
所謂“伸”,也就是45分鐘之外的德育滲透。在初中生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獨立意識逐漸增強的情況下,一些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外活動也是必要的,這樣才能讓學生主體本質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德育的親身體驗,使其留下深刻的記憶。所以,應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開展第二課堂,以擴大學生知識面,多方面、多層次滲透德育,如英語興趣小組、英語角、英語廣播、觀看一些適用性英語錄像等等,讓學生在各種氣氛和多種情景下接受教育與熏陶。
總之,英語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只要教師善于運用,在教學過程中因勢利導,適時恰當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就能自然而然地融德育于英語教學中,從而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