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激發動機,培養學生的興趣。
人的各種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引起的,學生進行學習也總是為一定的學習動機所支配,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學生如果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學習的目的或學習的社會意義,就會養成學習自覺性,而且有了自覺性就會迸發出學習的極大熱情,促使他們勤奮苦練。學習中最活躍的成分是認識興趣,它是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科學知識和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當一個學生對某種學習產生興趣時,他就會積極主動學習,不覺得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第二,訓練各種體裁的寫作。
書面表達的形式有記敘文、描寫文、說明文、看圖敘事、應用文(書信、便條、通知、海報)等。提供情景的方式有表格作文、看圖作文、文字、短文。不同文體采用不同格式,應掌握一些常見的應用文格式和句式。常見的格式有書信格式、通知格式、日記格式、接受邀請信、拒絕邀請信、請假條、留言條、借條、招領啟事、遺失啟事。學生一定要把老師講過的好文章記住,一是可以提醒自己注意哪些要點,二是可以培養語感。
第三,循序漸進,培養能力。
聽、說、讀、寫、譯都離不開句子,文章是由一個個句子組成的。要提高書面表達能力,必須提高遣詞造句能力。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對學生激活靈感、激發興趣、整理思路、組織素材、規劃結構、遣詞造句等基本寫作技能的培養,使他們能表達事實、觀點、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養規范的寫作習慣等。新課程標準規定的寫作要求更加突出了遣詞造句等方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就要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并且要把寫作訓練貫穿到學習課文的各個環節。具體做法如下:
1. 背誦課文中的重要句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英語文章也是如此。平時多讀多背好文章、好句子、諺語、俗語,寫書面表達時就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這些句子、文章,往往就在我們身邊。
2. 學會替換句子中的成分,造出新句。
句子是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最小單位,所以造句能力在英語寫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句子能夠生動、形象、準確地表達內容,所以要想寫出漂亮的書面表達,必須從寫好句子開始。比如,學了句型“I found it difficult to study English.”后,先弄清這個句子的基本結構,然后學會改變句子的各個成分,再造出相類似的句子來。
3. 做句型轉換練習,學會一個句子的多種表達方式。
通過堅持做句型轉換練習,學生一定能拓寬思路,做到高瞻遠矚,達到“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目的。如:表達“這本書花了我300元”。
I spent 300 yuan on the book.
I paid 300 yuan for the book.
The price of the book is 300 yuan.
It cost me 300 yuan to buy the book.
The book cost me 300 yuan.
第四,加強審題與書寫步驟的訓練。
書寫步驟一般是按以下順序進行:審閱題目(包括圖畫、圖表、提綱的內容)、了解要求、確定形式、寫出提綱。
1. 寫出各句的主要單詞和短語,通過單詞和短語構成句子。
2. 使用適當的連詞,連句成文。
3. 審題修改。
修改應特別注意:內容是否符合題意;語法是否有錯,如時態、語態等;書寫是否有錯,大小寫、標點符號等要做到準確無誤;字數是否達到或接近要求。
第五,培養修改的習慣。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放,三分寫七分改。” 一篇好的書面表達,修改所占的分量是顯而易見的。傳統寫作教學模式是老師精心指導,學生獨立完成,主體性作用不能發揮出來。學生只管“寫”,不管“改”,認為“改”是老師的事,結果老師埋怨書面表達太難了,原因是文不對題、錯詞太多、病句連篇、詞不達意等諸如此類的毛病太多。久而久之,學生厭閱,整體水平上不去,形成惡性循環。事實上,教師對每篇書面表達都詳細并及時反饋是不可能的,必須改變教法,把“球”踢給學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葉圣陶先生也曾經說過:“擬改固然教育之要務,然需進一步想,必使學生能自改作文,教書應該把作文的修改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我的習作和修改中悟出寫作的規律來。”其次,要教給學生修改的方法,讓學生檢查審題是否細心,要點是否有遺漏,人稱、時態、語態有沒有用錯,大小寫、標點符號、單詞拼寫、詞數是否符合要求,在表達復雜的句式時有沒有出現語法錯誤。讓學生用所學知識,憑語感進行判斷,遇到不順口的、不明確的、不準確的,停下來修改,反復推敲,直到準確、鮮明、生動為止。再次,要求學生要自覺修改,“改是為了不改”。
綜上所述,教師應正確了解影響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因素,在英語教學的各個階段注重書面表達的培養和訓練,先易后難,先簡后繁,堅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寫作訓練,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