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出英語言語控制的依據(jù)
制約英語言語輸出的因素,主要有:
1. 母語制約:母語思維定勢,制約了運用英語語言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要特別重視母語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的正遷移作用,做到既不過分依賴母語,也不完全回避母語。
2. 語言知識制約:要充分認識語言知識在基礎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避免片面強調言語技能訓練的簡單做法,從而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效率。
3. 程度制約:由于知識基礎、言語技能和思維能力等的不同,學生在對英語言語信息的接收與處理上會出現(xiàn)不同結果。
二、英語言語控制與課堂教學效率的內在關系
實行英語言語控制,可以把運用英語手段(用英語授課并盡量增加英語言語的量)教學英語的課堂教學效率的成效性(effect)和效益性(beneficial result)大大增強。
課堂教學中有效教學時間所占比值越高,輸出英語知識及英語言語中學生能夠消化吸收的部分越多,效率就越高。課堂有效教學時間不得少于實際教學時間的70%;輸出英語知識以及英語言語的70%或以上必須是學生能夠當堂接受并進入到自己原有知識結構中去的部分。
三、實行英語言語控制的一般途徑
(一)加大課前投入,巧用英語授課
1. 認真準備所授內容,對所要輸出英語言語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胸有成竹,以課前教師的“多”和“費”,換取課堂上學生的“精”和“省”。
2. 設計英語言語的藝術性。利用英語語言生動、風趣、優(yōu)美、口頭性強等特點,把教師的藝術語言和其它英語信息輸出的手段(文字、符號、圖像、錄音等)結合起來,增強教學語言的感染力,激發(fā)學生情感,使其進入最佳思維狀態(tài)。
3. 設計英語言語的系統(tǒng)性。注意遣詞造句的恰當、自然,教學內容的深淺和層次,區(qū)分不同學習階段,把所要講解的英語知識的系統(tǒng)性轉化成教師輸出英語言語的系統(tǒng)性。
4. 設計英語言語的共振性。教師的語言既是認知的符號,也是情感的符號。注意把教學語言與學生的思維、情感聯(lián)系起來,不斷調節(jié)和優(yōu)化課堂氣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5. 設計深淺適當?shù)挠⒄Z導入語和結束語,以誘導學生愉快地步入新知識天地,激勵學生的英語言語創(chuàng)造精神。
(二)注重言語聲音,強化語感效應
語感由多種心理因素構成,是極短的時間內感受語言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教師在輸出英語言語時,應使學生積極響應,使師生雙方產(chǎn)生協(xié)調一致的心理體驗。語言聲音是信息傳遞的基本物質載體,教師應注重言語聲音的磨練。
1. 音準。這是語言聲音最基本的要求。若這一點把握得不夠好,即使英語言語的量增加了,其效果也是事倍功半。
2. 音速。即言語速率———快、慢或緩。著重防止兩種傾向:一是過緩———觀念陳舊、缺乏效率意識的慢牽牛灌入式;二是過快———違背信息短時記憶規(guī)律,盲目追求快節(jié)奏,水過地皮濕的泡泡式。
3. 音量。即言語聲音的強弱、響度。若聲音太小,傳出的信息不易被接受;若聲音太大,就會有悖語言自身的藝術特性,效果自然不會心想事成,故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對音量進行恰當控制。
4. 音調。即言語的抑揚頓挫、聲音的高低。要使學生聽來優(yōu)美、得體、生動、悅耳。
5. 音色。即言語聲音的屬性,亦稱音品、音質。這是加強英語言語控制的重要一環(huán)。
(三)注意非言語信息的輔助調控作用
在語言信息傳播過程中,人的體語獨具魅力。如體態(tài)、手勢、站姿、面部表情及其他動態(tài)行為等,教師運用得當,就能大大促進英語言語輸出的效益。
(四)把科學而靈活的思維方法引入英語課堂教學
除常用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外,還要注意把當前各科教學所廣泛探索的思維方法納入英語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提高英語言語接受和創(chuàng)造性輸出的能力,使課堂教學進入師生協(xié)調一致思維的高境界。
總之,英語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三個問題:(1)注重激活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思維活力,激發(fā)他們主動積極求知的欲望和行為;(2)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學會科學的和靈活的思維方法,以便化難克疑,解決問題;(3)注意多種思維方法的兼顧,提高掌握知識的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