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I lost my bag only.(我不過丟了包而已。)
②I lost only my bag.(我丟的只是包。)
③Only I lost my bag.(只有我丟了包。)
④I only lost my bag.(我只丟了包。)
⑤I lost my only bag.(我丟了唯一的包。)
以上句子中只有五個單詞,由于位置不同,表達的意義也不同;強調的部分不同,表達的情感態度也迥然各異。至于強調哪一部分,則看當時的具體情景。可見,在交際中,除了上述由詞義的組合表現出來的意義外,還有一部分意義是由語境補充、確定的。由于語言表達思想的功能有它本身的局限性,如言不盡意、言內意外、弦外之音等現象。所以,不同的聽話對象或讀者因自身的經驗、體會、感受各不相同,對同一內容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有的人能和說話人或讀者的心情相契合,對語言有一種本能的直覺。這種直覺是對語言有敏銳的感受和正確的理解,并把感受理解的內容充分準確地表達出來。語感便是這種深刻的直覺。
語感作為對語言的直覺,它是對閱讀心理的一種描述。它以感覺為起點,即以對語言表層意義的感受為起點,將現實現象與音義結合,形成淺層直覺;淺層直覺通過各種途徑(如下所述)得到深化,達到對語言的深層意義的理解。這種理解經過強化,在言語主體內部成為一種條件反射性的語言習慣和心理習慣,使表層意義立即反映到與之對應的深層意義上,形成語感。這一完整而具體的過程是瞬間完成的。作為語言所表達的內容,是經過感官化了的;而真實思想的注入,又揚棄了淺薄的感官追求,感官又反過來提升思想,最終在感官上留下最真實的思想情感內涵。也可以說,淺層直覺是在定勢化了的感覺器官中產生的,是發現式的直覺;而深層直覺是激發出來,并伴隨著感覺器官功能的調整過程而產生的,是頓悟式的直覺。
由于語言符號的組合具有任意性,它不是單向地平面性地展開,而是在時間的線條上一個個依次出現,構成不同的結構,語言系統內部(包括語音、詞義、句法、章法)各要素之間以及系統彼此之間都有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局部的變化往往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在語感的深層結構中,這種關系性強化到離開整個語言系統根本無法看懂某個句子、領略某個詞組、品味某種轉折的地步。有時,且不說某個句子,即便是整個段落,一旦離開特定的語言系統就會頓時失去意義,成為一堆要素性的語符材料。
語感具有一聽就清,一說就順,一寫就通,一讀就懂的功能。當然,具體到每一個,語感的素質就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廣度、美度、敏度因人而異。在同一教室里學習的初中學生,女生的英語往往比男生學得好,因為女生普遍比男生有較強的語感,這是語感的敏度有差異。高中學生對英語的感知能力比初中學生強,這是因為實踐與練習機會不等,語感的深度與廣度不同。正如喬姆斯基所說:“后天經驗是決定語感的變量。”那么,在英語語感教學中,這個變量又由哪些因素決定呢?
一、 教師的語言教學
泰戈爾說:教師的語言是表現情緒與情感的語言。通過教師生動的引入,富有情感的范讀,創造一種情境,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利用語言的變化,把喜怒哀樂直接傳遞給學生,引起相應的情感體驗。如:問一英美女士:“How old are you?”回答:“Ah, it’s a secret!”教師可通過語調的曲折變化來表示拒絕或不悅,引起學生對背景知識的注意。
二、 教師的非語言教學
非語言在語言教學中起輔助作用。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克特·W·巴克認為,非語言交流有時能夠表達言語難以表達的情感和態度。它具有如下功能:
1. 補償功能:面部表情、手勢姿態能添加闡明語言的含義。英美人士總是表情豐富,并伴隨不斷的手勢講話,這一點在看教學錄像時不難看到。有的甚至連最明白不過的問題也帶著手勢。如兩人談話,問:“Who will go there?”答:“You and I.”答者就會指一下對方和自己。
2. 強調功能:對于言語信息中心的特別之處,點到前后時停頓一下,給學生以品味和理解的機會。
3. 代替功能: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盡管在大多數情況下,非語言伴隨語言起到補充或加強語言表達的作用,但某些特定情況下,非語言行為可單獨傳遞信息,如搖頭、點頭等等。
三、 使用教具,強化語感
1. 根據教學內容,輔之以多樣化的訓練手段,如繪制彩圖、放映幻燈、引進樂器演奏等等,通過設置場面,充分挖掘和展現情境,使學生的內心體驗和理解不斷得到深化。
2. 激發學生表現欲望,培養表現能力,鼓勵他們在做動作和表演過程中把握自我表現的分寸,同時也有利于教師的正確引導和調控。
四、 設置環境,印證語感
由于詞義的組合表現出一定的意義,還有一部分意義是環境補充、確定的,因此只有結合具體的語境,才能深入理解字里行間所表現出的意義。如:I wonder what time it is? The milk man has just come.在這種情況下,回答的是言外之意,即時間與聽說兩人共知的送奶時間相聯系。另外,“環境”還可以從更廣闊的意義上來理解,把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也包括在內。特別是英美cousin, aunt等一些親屬中稱謂的關系,以及在當時的某一地域堂兄弟姊妹可以通婚等等,了解語言反映的時代風貌和民族習慣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