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負責,分為(反過來)
藻類、苔蘚類、厥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種子植物:
植物有性(種子)繁殖,無性生殖(孢子或者營養生殖的方式)
種子植物:繁殖過程中出現種子的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兩種。
花:有性生殖過程中,通常需要動物(昆蟲)、風力和水力等自然外力來傳播花粉。(開花、結果——列舉水果和蔬菜,我們吃的果實)
1、 比較果實
1蘋果的果實和種子:
種子被果皮包被,外果皮、中果皮(果肉)、種皮分別指出
2豌豆的果實和種子:
可以剝掉的是果皮,里面一顆顆的是種皮和種子
上面兩種屬于被子植物,有果皮包被,注意和種皮的區別。
3紅松的球果:
裸露,沒有種皮——裸子植物
2、被子植物:種子外有果皮包被(angiosperm)
水果:蘋果、西瓜、桃子、李子、橘等
蔬菜:豌豆、青菜、蘿卜、黃瓜、南瓜、葫蘆、油菜、蠶豆、黃豆、大豆
花:郁金香、睡蓮、玫瑰、白玉蘭、梅花、桂花
樹木:樟樹、梧桐等等
3、裸子植物:種子裸露的植物,沒有果皮包被(gymnosperm)
沒有真正的花,也沒有果實,大多數植株高大,根系發達,抗寒能力強
松樹、杉樹、銀杏、鐵樹、側柏……
重點介紹銀杏的地位和水稻作為主食的作用
4、認識荔枝樹的各個部分,舉例生活中食用植物的各個部分的例子
種子……果實……花……葉……莖……根……
(對于被子植物被人類如何利用,可以看教參)
二、沒有種子的植物:
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種子?——不是,無性生殖,孢子
孢子與種子的區別(看視頻和圖片)
1、厥類植物:(pteridophyta)
有真正的根、莖、葉,沒有花,沒有種子,有孢子
代表植物:胎生*脊,滿江紅,卷柏等
生活環境:樹林、田野、河流或湖泊邊的陰濕環境中。
2、苔蘚植物:(bryophyta)
沒有根,有小的莖、葉,沒有花,沒有種子,有孢子
代表植物:地錢、葫蘆蘚
生活環境:樹干、墻頭或其他潮濕的環境(問學生是否看到過)
3、藻類植物:
特征:什么都沒有 2萬多種 地球90%的光合作用由它們來完成
生活環境:水中,池塘和海洋中,少數在潮濕的地面上
藍藻、綠藻、褐藻、紅藻、硅藻,水綿,海帶,紫菜(藻黃素含量多)
三、調查校園植物,了解植物分類:(書后面的研究性學習一)
植物分類的框架圖見書上P50,讓學生完成的同時并說出代表植物若干。
這堂課,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走出教室,親眼去觀察校園里那些植物分布。每個小組都專門有人負責記錄,把看到的植物名稱都記錄下來。因為有些植物有屬性的牌子掛著,有些沒有,所以,老師也一起參與,用數碼相機拍攝學生看到的植物,利用剩下的20分鐘回教室展示。有些學生也收集植物的落葉來認識一些植物,同時強調學生不要破壞校園的綠化。
觀察了20分鐘后,各小組的收獲都不少,選出種類最多的小組,把植物名稱寫在黑板上,然后由其他小組補充。同時,老師也在背投上演示拍攝到的植物照片,讓學生對照著來認識,并說出它們屬于什么類,生活的環境怎么樣等等。一些不認識的植物,作為作業,讓學生和老師一起通過網絡書籍共同來查。老師把拍到的照片放到論壇上,供學生自主瀏覽,并讓學生在下面回復查到的植物的名稱及特征。同時,課后還讓學生對這些植物進行分類,進一步了解校園植物的種類和分布。
四、分類等級:
從小到大,界、門、綱、目、科、屬、種,我們目前學到了“綱”
比較人類與白菜在分類等級上的區別
打開“動物的分類”網頁,選取梅花鹿再做比較說明。
同時留丹頂鶴的分類等級作為課后作業,讓學生上網探究,不求記住,只要掌握查找的方法即可。
對于雙明制可做簡單的介紹,讓學生看一些動物園里面動物的圖片,看上面的介紹文字都有雙名,有必要了解。
探究:是什么將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此文已經在《人民教育》暑期特刊發表,并被《初中科學教學案例》收錄
教材分析:
本文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學科(浙教版)七年級第一冊中的一個探究。這個探究是個理論探究,主要目的是強化學生對探究過程中建立假設和設計實驗思維訓練。此探究可能在課堂上無法完成,課后可指導學生在課堂的基礎上,對做出的假設和設計的實驗進行驗證。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理論上盡可能的做出更多的假設,全面的思考問題
2、對探究實驗設計過程中對照組的設置有一定的了解
3、在理論探究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
教學引入:
從唐伯虎的故事引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的畫畫技巧很高,有一次一個畫家向他挑戰,兩個人在相同的時間里面,都完成了兩幅非常好看的畫,栩栩如生。正當大家爭執不下誰畫的好的時候,兩只蝴蝶飛了過來,都圍著唐伯虎的百花爭艷圖飛,還時不時的停上去。這時候,比賽的結果就出來了,唐伯虎的畫騙過了蝴蝶的眼睛而當之無愧的成為了贏家。
教學片段:
師:這能說明什么問題呢?是什么將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呢?
生:是畫的顏色,唐伯虎的畫畫的太漂亮了!(很多學生都支持這個觀點)
師:很好,還有嗎?
生:可能是唐伯虎的墨水質量好,很香吸引了蝴蝶!對對,也可能是唐伯虎在墨水里面加入了一些香料來故意吸引蝴蝶!
師:恩,這個也有可能,還有嗎?
生:可能是蝴蝶是近視眼,看走眼撞上去的。(全班大笑)
師:這個也有可能,我們知道蝴蝶有眼睛,但不知道他的視覺怎么樣。既然我們對這個有了懷疑,那蝴蝶的嗅覺呢?味覺呢?甚至聽覺呢?靈敏嗎?
生:有的,沒有的,下面意見不統一。
師:既然我們不確定,那就來查查看。
打開 www.google.com,搜索關鍵字“蝴蝶 眼睛 嗅覺 味覺”,很快就找到了蝴蝶的詳細介紹,確定下來,蝴蝶的視覺很正常,沒有近視;有嗅覺,味覺,沒有聽覺。(搜索一共花了3分鐘左右時間)
師:好了,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蝴蝶這個主角的一些感覺特征了,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是什么將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師:前面講的故事,是唐伯虎畫的花,那現在如果我們探究的是一束真花,那吸引蝴蝶的可能是不是可以更細了呢?比如,可能是花的顏色,還有其他可能嗎?
生:花的大小、形狀、氣味、花的位置等等
師:很好,如果是花的顏色,那我該怎么設計實驗來檢驗自己的假設呢?
生:放兩朵不同顏色的花,看蝴蝶會停到哪朵花上。
生:不對不對,顏色不同,可能氣味會不同,也就是說可能是花的氣味吸引蝴蝶了。應該放兩朵氣味一樣,顏色不同的花。
師:這樣的花兩朵花似乎比較難找。
生:可以用假花!用兩張一樣大小、不同顏色的紙,折成一樣形狀的花,然后把它們放在一起,稍微隔開一點,然后把蝴蝶放出去,看蝴蝶會停到哪朵花上。
師:很好!在實驗的設計中,應排除實驗對象外其他因素的干擾,要對實驗條件進行控制,設置對照組。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除花的顏色外,其他方面,如大小、形狀和氣味等都應當是相同的。那么,實驗設計好以后,怎么樣的實驗結果能證明我們的假設是成立的呢?
生:看哪只蝴蝶飛向哪朵花,就說明它喜歡哪種顏色。
生:這個很難說,還是存在偶然性的,我們應該多試幾次,看蝴蝶飛向哪朵花多一些。
師:這樣蝴蝶會被你們折騰半死的。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萬一它老是飛向左邊的那朵花呢?這樣就可能說明和花的位置有關了,說明我們的條件還沒有控制好。
生:那可以在實驗中把花的位置輪流換,然后再看它怎么飛,如果飛向一朵花的次數多的話,就能證明我們的假設了!
師:那如果飛向兩朵花的次數差不多呢?
生:這樣就不能說明花的顏色是吸引蝴蝶的原因了!
生:那萬一蝴蝶是色盲怎么辦?(一個平時不怎么舉手的學生)
師:很好,幸虧你提出來,要是到最后我們去實驗了,結果出來了才發現蝴蝶是色盲的話,那我們就浪費了很多時間了。下面我們還是來上網查一下,打開 www.google.com,搜索關鍵字“蝴蝶 視覺 顏色 分辨”,查出蝴蝶果然是色盲!
師:我們得感謝這位同學,蝴蝶有著美麗的翅膀,但自己卻是色盲,看來大家得改變一下自己的想法了。剛才幾位同學表現不錯,大家思考問題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深度!下面大家把書翻到P83頁,按照探究的步驟,先在小組里面討論一下,寫出你們的假設、實驗方案、條件如何控制以及怎么樣的實驗結果支持你的假設、怎么樣的結果不能說明問題等等。先自己在紙上寫一下,盡可能的多寫幾個!
接下去學生分組討論,組內可以存在不同的假設。15分鐘后,由學生發言,說明自己的探究過程,然后由不同意見的同學加以反駁或者補充。
教學后記
本來這堂課可按照書上的框架,在直接切入探究的主題后,老師先舉個例子,然后學生可以按照一般的探究步驟,對其他的假設進行實驗設計來完成教學。
但在上課前,自己想象了一下,這種理論探究存在的可能性很大,對于一個假設,可以一環環緊扣的提出很多問題,往往在解決一個問題之后,又會跳出一個新的問題。這種探究,對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很有好處。
課前唐伯虎故事的引入,完全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一些學生也得到了“耍小聰明”的空間,往往這些“小聰明”都是其他學生不容易想到的,都值得鼓勵。比如蝴蝶是不是近視眼引出了蝴蝶的感覺特征,而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和這個探究無關,事實上去是進行這個探究的基礎。如果蝴蝶的視力不好,那么很多假設本身就不成立了。又比如一個學生提出蝴蝶可能是色盲,這樣的話,對于顏色的假設,就是一場空了。這個學生平時不怎么發言,可能她早就想到了,但到最后時刻提出來也是非常值得贊賞的,而不是所謂的鉆牛角尖。
這堂課的探究是非常抽象的,完全憑著學生的想象能力,打開自己的思維空間,發揮合作交流精神,同學間取長補短顯得非常重要的。老師在這堂課上起的主要作用就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引導學生打開思維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這個空間里充分的展現自己的真實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