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的核心在于重過程的理念,教學中讓學生探究規律在新標準中占有顯赫的地位,無疑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但教學中不免會出現這樣和那樣的問題。本文結合教學實際談談這其中的艱難和尷尬。
自由落體規律的探究
在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探究中,首先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涉及到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和伽利略的正確觀念的建立過程,這一步的探究比較容易達到目的,但探究到自由落體運動是不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時,課本中的鋪墊就太少:打點計時器的原理、打點計時器的使用、數據的處理、判斷的方法、數據的計算課本中都沒有太多的交待,更難的是什么使勻變速直線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學生一點都不知道,要在探究中建立起來。學生這回就真的暈菜了。在一次公開課上,老師放開手讓學生探究,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學生的探究過程,一個近50人的班級真正動手實驗并得到象樣的數據的不到10 名學生,大部分同學不知道探究了什么,數據無法處理,無法求出重力加速度。盡管探究完成后,老師使盡渾身解數,好多學生雖然附和著但看得出還是不知所云,效果不太理想。在過去的教學中,是先學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讓學生熟悉了加速度的計算和數據的處理,然后專門在實驗課上老師一步一步輔導完成的,即使那時要完成加速度的測量也相當困難,何況現在一切都在探索中完成,情況當然可想而知。這節課讓我體會了,少部分學生的精彩探究和大部分學生的不知所云的尷尬。
只要問一問物理或化學老師,就知道老師最感困難的課就是探究課,除了準備上的困難外,最大的難是如何讓每個學生都能動起來并能較好地在規定的一兩節課時間內完成前人幾年甚至幾十年完成的探究。下面再看看另一個探究過程
牛頓第二定律的探究
牛頓第二定律的探究過程在新課程標準中是一個更重要的探究課,實驗設備要求較高,要用到氣墊導軌、氣壓泵、光電門、計數器等等設備,這些東西學生過去根本沒看到過,準備上雖然要花大量的時間,想著能給學生更多的東西,老師都樂于完成。可是,課上下來,學生除了感覺新鮮外,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為驗證a與F和m 的關系要不停的對質量、長度、時間、速度做測量,實驗分兩次完成,每次要完成5組數據的測量,一共要完成十組數據的測量 (一組數據包括t1、t2、 s、 m 或F)。還要用到公式v=s/t 對數據進行計算,然后再將所得的數據進行圖像化處理才能得到實驗結論,開玩笑的是,教材用一節課完成這一探究,就算是老師親自動手根本也無法完成。如果用兩節課完成,課時上的安排就要求連堂。還有人建議,一節課完成數據的測量,讓學生在課下處理數據。可這么一大把數據學生能搞清誰是誰嗎?即使他能處理,也會因為太繁而置之不理的。想來想去,老師用office 中的excel 來幫助學生處理數據,老師的想法是一方面加快數據的處理,同時讓學生懂得用電腦幫助我們探究,可是要把這個excel搞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課后,我了解了一下同學們對這節課的感受,大部分同學的感覺是:這樣的課很有意思,對探究的結果也能有朦朧的了解,真正搞清哪些數據的含義,了解探究的過程的不多。這樣的探究最多也只能是一個象征性的探究。
另一方面,像我校這樣實驗條件較好的學校,20個班的編制,課程的進度一致,新課程標準中沒有設專門的實驗課,理論教學和實驗探究融為一體,幾乎每節課都有這樣的探究過程,如果每節課的探究都落實下來,實驗室和實驗設備的要求也遠遠不能滿足要求,更何況有些學校實驗條件差一點,連實驗都開不出,探究過程如何能夠完成呢?
談到這里,我們就會體會到探究教學的艱難和尷尬了。一方面,重過程完成探究能使學生更好的建構知識體系,這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學中新的難度也的確是過去沒見到過的。只要我們不斷努力,課堂上的尷尬相信在我們不斷的探索中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