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幕你是不是時不時可以看到?科學家斯蒂文·格倫小時候也犯過類似的錯誤,不過他的媽媽處理的方式卻截然不同:
那是格倫兩歲時,一次他從冰箱里拿出一瓶牛奶,誰知瓶子掉在地上,牛奶全灑了!媽媽來到他跟前,沒有責備,沒有教訓,更沒有懲罰。
相反,她說:“格倫,你做了多棒的垃圾!我還從沒有見過這么大的一灘牛奶呢!既然已經這樣了,兒子,你愿意在我們打掃前在奶河里玩一會兒嗎?”“當然!”格倫高興地這樣做了。玩了十幾分鐘后,媽媽和藹地說:“要知道,不管怎樣,你把地弄得一團糟,你得打掃干凈,我們可以用海綿、拖把或抹布,你喜歡用哪種呢?”小格倫選了海綿,和媽媽一起收拾好地板上的牛奶。
干完以后,媽媽又說:“今天我們做了一個失敗的嘗試,沒能讓你的小手抓住這個大牛奶瓶子。現在,我們到院子里去,給瓶子裝滿水,看看你能不能發現怎樣抓得住、掉不了!”小格倫很快就發現,只要他兩手握緊瓶嘴的那部分,瓶子就不會掉下了。
這位科學家在長大后回憶說,也就是在那時他意識到不用去害怕錯誤。他說,錯誤只不過是通向未知的大門,而那些未知是科學新知的源泉,即使不能從錯誤里發現什么,我們也能從中學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事實上,父母眼里的錯誤,對孩子來說卻是一個必然的成長過程。孩子不斷“犯錯誤”的過程,正是其不斷改正“錯誤”、自我完善的過程。假如不給孩子這類機會,他們會變得懶于動手,疏于嘗試,習慣依賴父母,而且性格變得自卑敏感、優柔寡斷、內向古怪、一意孤行。
每一個孩子都會犯錯,大多數還一犯再犯。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大聲呵斥去避免、阻嚇他們犯錯,而是考慮采取以下步驟,將其“犯錯誤”過程中的不利和消極因素轉化為有利的、積極的、合理的因素。
保持沉默姿態
對于脾氣急躁、性格外向的家長,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沉默30秒,或者立即離開現場。如果當時加以訓斥,孩子不但體驗了錯誤,還會因斥責而恐懼和畏縮,如同雪上加霜。家長此時的沉默是手段,不是目的,沉默的意義是留出孩子和家長共同思考的時間:“發生了什么?”“應該怎么辦?”
肯定積極努力
我們不得不佩服小格倫的媽媽,她能從消極事件中發現積極的因素。她首先肯定孩子做的事情,而不對結果做出評價,在孩子感興趣、興致勃勃的活動中提出下一步要求,孩子自然會照辦。
適當糾正“錯誤”
和孩子一起分析出“犯錯”在什么地方,告訴他下次正確的做法,培養孩子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監控和反思,孩子會在自我修正的過程中逐漸成熟。
啟動內在動機
孩子內心里一直在不斷地努力做好,就算當他弄得最糟的時候也一樣。錯誤和失敗也有積極的意義,它是學習的一種必要途徑,只要允許你的孩子在親自品嘗、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中長大成熟,相信他將來肯定會更有能力處理他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