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齊國管仲說:“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宋作文巧。未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無民所游食則必事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某研究者據此得出“中國精耕農業的產生與專制國家農業政策密切相關”的結論。該推斷
10、“盡管他衣著簡要,不事張揚,但蔣仍表現出一個征服者統領一切的氣勢,而不是和布爾什維克過于親密的同志。他謹慎運用各種方式(包括布爾什維克主義)來實現其目標,只要它適合于‘中國是中國人的’口號。”美國《時代周刊》的這段報道,把蔣介石描述成
14、1974年,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三個世界理論: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屬于第一世界,美國以外的西方國家屬于第二世界,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屬于第三世界。這表明當時的中國
20、馬克思、恩格斯說:“由于階級對立的發展是同工業的發展步調一致的,所以這些發明家也不可能看到無產階級解放的物質條件,于是他們就去探求某種社會科學、社會規律,以便創造這些條件。”“發明家”是指
22、地名變更往往同當時的政治背景相關,蘇聯歷史上曾經發生下列地名變更:①彼得格勒→列寧格勒 ②沙皇村→兒童村 ③勃列日拉夫→切爾內 ④斯大林格勒→伏爾加格勒。以上地名變更的先后順序是
資料來源:《漢書·食貨志》;《(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
注:秦漢史料中典型的農民家庭是五口之家
問題:
(1)計算材料中西漢農民家庭年收入(糧食)與支出額。(2分)
(2)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冬天農閑時,農婦常聚在一起夜織。結合問題(1)的計算結果,簡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漢農民為什么會采用這種耕織結合的經濟形成。(3分)
(3)西漢在耕織經濟體系下出現了引人注目的商業繁榮現象。根據材料和問題(2)中的信息,簡要分析西漢賦役政策和耕織經濟形式如何促進商業繁榮。(3分)
(4)有人認為,西漢商業繁榮說明當時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根據問題(3)中的信息和所學知識,判斷這一觀點是否成立,并說明理由。(5分)
27、(16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啟蒙時代,中國形象變為了啟蒙思想家手中的一個武器,啟蒙思想家普遍認為,用道德治理國家是中國的一大特征。道德與宗教、法律、禮儀、民俗為合一體,成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國家因而長必久安。
——據當韋克呂耶斯《論十七、十八世紀法國文學中對中國現實的取舍》和許明龍《18世紀法國思想家論中國的德治》
[材料二]幾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寫到中國社會狀況時,毫無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國人吸食鴉片的方式及其對道德與身體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國就是抽鴉片的國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轉引自周寧《鴉片帝國》
[材料三]1958年美國人伊羅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國關于中國與印度的形象》一書,將美國對中國的總體看法分為六個階段;①尊敬時期(18世紀),②輕視時期(1840-1905),③樂善好施時期(1905-1937),④贊賞時期(1937-1994),⑤清醒時期(1944-1949),⑥敵對時期(1949-)。
——袁明:《略論中國在美國的形象》
問題:
(1)材料一中的“中國形象”是什么?結合法國當時的情況,說明啟蒙思想家將“中國形象”作為武器的目的。(4分)
(2)材料二中的“中國形象”是什么?形成這種形象的原因是什么?(5分)
(3)簡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和⑥兩個階段“中國形象”形成的政治背景。(4分)
(4)從“中國形象”的變化中,你獲得了哪些啟示?(3分)
28、(13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1958年5月,毛澤東發表講話說:“我們……是先生救出來的學生,應當高明些,后來者居上嘛!我看我們的共產主義,可能比蘇聯提前到來。”
———轉引自沈志華等《戰后中蘇關系若干問題研究》
問題:
(1)在向“先生”學習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探索了一條怎樣的中國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國取得了哪些建設成就?(5分)
(2)為了“后來者居上”,毛澤東發動了哪些運動?這些運動出現嚴重失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對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有何歷史意義?(4分)
29、(12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說:他們只和英王之間締結了契約。富蘭克林認為,根據人民的普遍心理,1776年發表的《獨立宣言》則歷數了英王的25條大罪,待其稱為“專制君主”。
——據雷芳《英王在殖民地形象的改變與北美獨立意識的形成》
〔材料二〕到1807年,在運到英國的綿花中,有60%來自美國。此后,美國始終是英國綿花的主要供應地。棉花也成為美國在1815年后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動力,直到1860年,綿花出口占美國國內出口總值的一半還多。
——據沃爾夫《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民》
問題:
(1)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為什么只承認與“英王之間締結了契約”?從當時英國政治體制的角度加以分析。(4分)
(2)分析英王形象在北美殖民地人民心中從“主權權威者”變為“專制君主”的原因。(4分)
(3)美國獨立后,英美兩國的經濟聯系并未切斷。根據材料二,分析19世紀中前期英美兩國在經濟上的相互影響。(4分)
30、(12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強調自由市場的重要性,認為政府對經濟干預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們的主張被英美等國用以改造二戰后的資本主義。英美等國政府通過私有化不斷從經濟領域撤出,但政府在經濟領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責任從財富分配和偽
造平等變為激勵個人的獨創精神及財富創造,同時又采取措施以彌補新政策的缺陷。
——據耶金等《制高點》
[材料二]1999年的最后一天,葉利 (1991-1999年任俄羅斯總統)在辭職講話中說:“我已經完成了一生的主要任務。俄羅斯將永遠不會回到過去,俄羅斯將永遠向前邁進。”
——陸南泉:《蘇聯經濟體制改革史論》
問題:
(1)根據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資本主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4分)
(2)斯大林時期的經濟體制是什么?二戰后蘇聯進行了哪幾次經濟體制改革?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5分)
(3)你認為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向前邁進”的過程中應當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簡要說明理由。(3分)
31題和32題是選做題,考生只能選做其中的一題。
31、(9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北魏建國后明顯保留了鮮卑的歷史傳統,繼續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則。永興五年(413),“徙二萬余家于大寧,計口受田。”
——據《魏書》卷三和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詔均給天下民田: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
——《魏書》卷一百一十
問題: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處?(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制度經北魏孝文帝推行,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還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5分)
(3)概括說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淵源,以及這一改革對后世的影響。(4分)
32、(9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
兔
[釋名]……
[集解]……(時珍曰)……或謂兔無雄,而中秋望月中顧兔以孕者,不經之說也。……
肉
[氣味]辛,平,無毒。……(弘景曰)兔肉為羹,益人。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藏器曰)兔……,子從口出,故妊婦忌之,非獨為缺唇也。……
[主治]補中益氣。
[發明]……其性寒而解熱……,故又能治消渴。……虛寒者,宜戒之。……
[附方]……
血
[氣味]……
——李時珍《本草綱目》第五十一卷,“獸部”
問題:
(1)《本草綱目》一般分哪幾個門類介紹一種藥物?在[集解]中糾正了前人關于兔子功用的什么錯誤做法?(4分)
(2)從材料看,《本草綱目》有何不足之處?(2分)
(3)總結《本草綱目》在中國傳統醫學史上的主要貢獻。(3分)
參考答案
1、B宗法制
2、D宋
簡析:本題圖片有兩個信息點:一是文字標注“江水”,二是發布在江水上、中、下游的三處主要農業區。現在有兩種答案判斷:“A 西周”或“D宋”。選A 的理由是:“江水”主要是先秦時期對長江的稱呼,圖片上農業的分布分布區域性明顯,且分布區域面積有限,說明農業發展還不發達,由此推斷是較早期的西周。選D的理由是:圖中長江中下游農業區大致在江浙一代,根據宋代民諺“蘇湖熟,天下熟”,可推斷此圖為宋代的農業分布圖。
3、C專制主義制度
簡析:“非為一姓”,明顯反對皇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材料出自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他是反對君主專制的主要代表人物。
4、C材料不充分、理解準確,結論合理
簡析:本題僅提供一個材料,孤證不立;而且也是管仲對農商發展的論述,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因而說“材料不充分”;精耕農業是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突出特征,確實與專制國家的重農政策相關,所以理解是準確的,結論是合理的。
5、D
6、A康有為
簡析:根據“自戊戌以來”,排除D,C嚴復于1921年逝世;B 梁啟超曾寫《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思想境界。 A 康有為先主張維新變法,在守舊派眼中是“太新”;后又反對革命,主張保留君主,成為“保皇派”,在革命派眼中是“太舊”。故選A
7、B宣傳排滿革命
8、D五四運動是中國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9、C 1853年的《順德縣志》載:“女布(指土布)遍于縣市,自外洋以風火水牛運機成布,舶至賤售,女工幾停其半……”
10、A民族主義者
11、B辛亥革命時期
簡析: 本題解題關鍵是“五色旗”。五色旗含五族共和之意,被定為中華民國(1912.1.10―1928.12.17),國民黨北伐成功后,被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1935年后的各種政權不再采用五色旗(除了附日的傀儡政權外)。由此可見,最早應該是辛亥革命時期。此題在人教版選、必修教材中均無依托。
12、D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法律保證
13、B“緊密結合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的實際組織教學”
簡析:A“三個面向”是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的;C項重視工業,發展專門學院,照應的是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之后;D反對的是“封建、買辦、法西斯”三座大山,照應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文革時期的突出階段特征是“以階級斗爭為綱”,故選B。
14、D強調國際政治的主題是反對霸權主義
15、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義
16、A雅典是小國寡民的城邦
17、C人文主義思想在意大利興起
18、B對非洲黑人的蔑稱
19、C批準征收新稅
簡析:本題考查了選修二第五單元教材內容。1789年5月,路易十六為解決危機特別是解決征稅問題,召開三級會議,使三級會議成為了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
20、B空想社會主義者
簡析:材料出自于《共產黨宣言》,上下文是“由于階級對立的發展是同工業的發展步調一致的,所以這些發明家也不可能看到無產階級解放的物質條件,于是他們就去探求某種社會科學、社會規律,以便創造這些條件。 社會的活動要由他們個人的發明活動來代替,解放的歷史條件要由幻想的條件來代替,……”故選B
21、C愛因斯坦
簡析:C愛因斯坦在20世紀初提出相對論,與題干中要求的“19世紀,西方宗教信仰的虔誠度降低”不符合。
22、A ②①④③
23、B西歐國家的復興和兩極格局的削弱
簡析:用排除法。A不符合史實且與題干無關;C歐共體在1967年成立,經濟全球化加強主要在20世紀90年代;D發生在二戰后初期(1945-1955),西歐國家不是衰落而是逐漸走向聯合,開始沖擊美國霸權。
24、D英美蘇中等大國間的合作仍在維持
簡析:A貿易保護主義至今仍然存在;B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出現繁榮局面出現在20世界50年代后;C美國的經濟未受嚴重削弱,反而成為二戰后的經濟霸主。 D 1944年7月,英美蘇中等14國代表召開了布雷頓森林會議,表明大國合作仍然在維持,故選D。
25、C現代主義
二、非選擇題
26、(13分)問題 :
(1)計算材料中西漢農民家庭年收入(糧食)與支出的差額。(2分)
①:含2300錢為代役的貨幣數量:8500-283―406―2300―4918―2732―300=-2439
②:不含2300錢為代役的貨幣數量8500-283―406―4918―2732―300=-139
(2)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冬天農閑時,農婦常聚集在一起夜織。結合問題(1)的計算結果,簡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漢農民為什么會采用這種耕織結合的經濟形式。(3分 )
從問題(1)的兩計算結果看,西漢農民家庭年收入(糧食)與支出的差額為負增長,西漢農民采用這種耕織結合的經濟形式,主要是為了:
①維持基本的家庭生活需要。農婦夜織,一定程度上可解決農民全家的穿衣問題,并節省在穿衣方面的用錢。
②換取糧食。把農婦夜織的各種織物用以換取一定數量的糧食,已補充自家吃飯或上交上繳實物的不足。
③把農婦夜織的各種織物拿到市場上銷售,賣得貨幣用來繳納國家的各種貨幣形式的稅賦、開支,總之,為了基本維持生存,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西漢農民以至于后世小農家庭,都采用這種耕織結合的經濟形式。
(3)西漢在耕織經濟體系下出現了引人注目的商業繁榮現象。根據材料好問題(2)中的信息,簡要分析西漢賦役政策和耕織經濟形式如何促進商業繁榮。(3分)
從材料中得知,西漢的賦役政策以上交實物和貨幣為主,為了求得更多實物(如糧食),和貨幣:
①小農家庭積極開墾荒地、精耕細作,希望能收獲更多的農作物,這為西漢商業繁榮提供了原料和商品。
②耕織經濟形式下的部分農產品不得走向市場,以農產品的商品化推動了西漢商業繁榮。
③耕織經濟形式下的部分手工織物,也得以進入市場,這也推動了西漢商業繁榮。
(4)有人認為,西漢商業繁榮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根據問題(3)中的信息和所學知識,判斷這一觀點是否成立,并說明理由。(5分)
此觀點不成立。理由:
①資本主義萌芽是在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現的,而西漢時期的商業繁榮依然受限于重農抑商的國策下,發展程度有限,未能萌發出資本主義的幼芽。
②資本主義萌芽表現在手工業上要出現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而西漢時期依然是耕織結合,生產中未出現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
③資本主義萌芽要以擴大再生產為發展動力,而西漢的商業繁榮主要是為了繳納賦稅和維持基本生活,并未能起到擴大再生產的作用。
④資本主義萌芽以獲取經濟利潤為目標,而西漢的商業繁榮和耕織經濟形式仍是以繳納賦稅和維持小農的基本生活為主要目標的。
總之,西漢商業繁榮并不能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27.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6分)
問題:
(1)材料一中的“中國形象”是什么?結合法國當時的情況,說明啟蒙思想家將“中國形象”作為武器的目的。(4分)
①材料一中的“中國形象”是:用道德治理國家,全國上下都注重以道德與宗教、法律、禮儀、風俗作為自身的行為準則,中國因而長治久安。
②目的:啟蒙思想家希望借“中國形象”,主張以人為本,以法治國,反對封建天主教會和君主專制。
(2)材料二中的“中國形象”是什么?形成這種形象的原因是什么?(5分)
①材料二中的“中國形象”是:中國民眾吸食鴉片成癮,中國就是抽鴉片的國家。
②形成這種形象的原因:
1)鴉片戰爭前西方國家走私鴉片,東南沿海民眾出現吸食鴉片現象。
2)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西方國家取得了鴉片的合法貿易地位,大量向中國傾銷鴉片,中國南北方吸食鴉片的現象日益嚴重
3)一些官員、大商人為謀取私立,參與鴉片的買賣
4)部分貪圖享樂的官員、地主、商人帶頭吸食鴉片,被不明真相的民眾效仿。
5)部分民眾認為鴉片是一種藥品,由緩解病痛到吸食成癮。
(3)簡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兩個階段形成的政治背景。(4分)
①材料三中的第④階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1937-1944年正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作為太平洋戰場的主戰場,中國抗戰牽制了絕大部分的日軍,緩解了美國的戰爭壓力,所以當時美國對中國的總看法是“贊賞”。
②材料三中的第⑥階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1949年到1958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外交上一邊倒,與蘇聯結盟,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使得與蘇聯爭霸的美國對中國的總看法是“敵對”
(4)從“中國形象”的變化中,你獲得了哪些啟示?(3分)
啟示:
①古代中國曾全面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并為西方社會的歷史進步提供了某些借鑒
②近代前期中國全面落后,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和蔑視
③從抗日戰爭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西方大國更注重對華政策的調整。
總之,國家與國家的關系是由民族和國家利益決定的。
28、(12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問題:
(1)在向“先生”學習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探索了一條怎樣的中國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國取得了哪些建設成就?(5分)
①在向“先生”學習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探索了的中國式革命道路是:以農村包圍城市,走一條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這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
②1958年前,新中國取得了的建設成就有:一五計劃時期工礦業建設成就尤為突出,主要有鞍山鋼鐵3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為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2)為了“后來者居上”,毛澤東發動了哪些運動?這些運動出現嚴重失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①為了“后來者居上”,毛澤東發動的運動有: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運動、文化大革命運動
②運動出現嚴重失誤的主要原因:主觀上急于求成,客觀上脫離實際,犯了“左”傾錯誤。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對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有何歷史意義?(4分)
歷史意義:
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指導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路
②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指明了方向
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一國兩制理論,是解決我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的統一問題的根本指導。……
29、(12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問題:
(1)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為什么只承認與“英王之間締結了契約”?從當時英國政治體制的角度加以分析。(4分)
①1773年英國的政治體制是君主立憲制度,在君主立憲制度下英王只是國家的象征,并不對殖民地擁有直接的統治權。
②北美殖民地人民只承認與“英王之間締結了契約”主要是因為仍幻想與英國王室和解,幻想英國王室放松對北美的壓制。
(2)分析英王形象在北美殖民地人民心中從“主權權威者”變為“專制君主”的原因。(4分)
①英國壓制北美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企圖把北美殖民地作為永久的原料地和商品傾銷地。這激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不滿
②1775年北美獨立戰爭爆發,英王頒布詔書,宣布北美殖民地處于叛亂狀態,并對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進行血腥鎮壓,這激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③為號召北美殖民地人民積極反英,1776年發表的《獨立宣言》則歷數了英王的25條大罪,將其稱為“專制君主”。
(4)美國獨立后,英美兩國的經濟聯系并未切斷。根據材料二,分析19世紀中前期英美兩國在經濟上的相互影響。(4分)
①美國依然是英國工業生產的原料供應地,特別是長期向英國輸送棉花。
②美國則吸納了來自英國的資本,促進了北方工商業的發展
③美國還借鑒了英國工業革命的新技術和新設備,促進了自身工業的發展和技術革新。
總之,19世紀中前期英美兩國在經濟上相互影響,依然保持著密切的關系。
30、(12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問題:
(1)根據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資本主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4分)
變化:
①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程度由加強轉變為一定幅度的降低。
②減少政府開支,縮小福利規模,緊縮通貨,削減稅收,以刺激投資。
(2)斯大林時期的經濟體制是什么?二戰后蘇聯進行了哪幾次經濟體制改革?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5分)
①斯大林時期的經濟體制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②二戰后蘇聯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20世紀50年代的赫魯曉夫改革、60-70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80年代中期以來的戈爾巴喬夫改革。
③共同的局限性:未從根本上認識蘇聯的國情,改革未堅持實事求是。
(3)你認為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向前邁進”的過程中應當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簡要說明理由。(3分)
應該把政府的計劃性和市場的自由性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理由:
①列寧時代的新經濟政策是把政府計劃性和市場自由性有機結合的典范,推動了蘇聯社會經濟的發展,說明這一做法值得俄羅斯借鑒。
②美國羅斯福新政一定程度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相結合,起到了渡過經濟危機,推動美國發展的作用,說明這一做法值得俄羅斯借鑒。
③社會主義中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也是計劃和市場的結合,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說明這一做法值得俄羅斯借鑒。
31、(9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問題: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處(2分)
材料一是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則,材料二是推行均田制。兩者的土地分配方式都是有組織的把土地按一定的比例和標準分配給農戶使用。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經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還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除推行均田制外,北魏孝文帝還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①廢除宗主督護制,改行三長制
②整頓吏治:實行俸祿制度,嚴懲貪污,根據政績決定官員任期
③遷都洛陽
④移風易俗:改穿漢服,用漢姓,說漢語,與漢族通婚
⑤實行漢制:政權機構、官吏名稱、禮儀典章一律改行漢制……
(3)概括說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這一改革對后世的影響(4分)
① 溯源:
1)主觀上,北魏孝文帝等王族深受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
2)客觀上,北魏的崛起及統一黃河流域為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提供了政治機遇
3)另外,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也要求北魏孝文帝提出改革,緩和危機。
4)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歷史趨勢出現和促進
②改革對后世的影響:
1)促進了北魏社會的發展,出現農工商全面繁榮的局面。
2)加速了北魏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3)加快了各族民族融合。
4)為隋、唐、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5)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32、(9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問題:
(1)《本草綱目》一般分那幾個門類來介紹一種藥物?在中糾正了前人關于兔子功用的什么錯誤說法?(4分)
①分為:釋名、集解、修治、氣味、主治、發明、正誤、附方八個門類來介紹一種藥物。
②在集解中糾正了前人關于兔子功用的錯誤說法是:前人認為兔子無雄兔,但可以通過中秋望月讓雌兔受孕。
(2)從材料看,《本草綱目》有何不足之處?(2分)
帶有一定迷信色彩,科學性、嚴密性不足。
(3)總結《本草綱目》在中國傳統醫學史上的主要貢獻。(3分)
①《本草綱目》糾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之處。并且在本書中還加入了許多新的藥物。對某些藥物的療效,李時珍還通過自己的經驗作了進一步的描述。本書還載敘了大量寶貴的醫學資料,除去大量附方、驗方及治驗病案外,還有一些有用的醫學史料。
②《本草綱目》全面總結了我國16世紀以前的醫藥學成就,是中國醫藥學寶庫中的集大成著作是中國古代醫藥學、植物學的寶貴遺產,對中國乃至世界醫藥學的發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③它首創了按藥物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綱目體系,這種分類思想是現代生物分類學的重要源泉之一。達爾文曾將這部書稱為“中國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