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但是,我們在對于孩子開展教育過程中,可能時常會容易陷入一種溫柔的困境:我們太愛孩子,太希望他們好,這份愛卻在不經意間化為一張無形的網,緊緊裹住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觸角。我們精打細算和周密安排,將孩子的成長路徑規劃得滴水不漏,生怕一個岔路就毀了前程。殊不知,當我們牢牢攥緊手中的方向盤,以為在保駕護航時,孩子心中那艘渴望駛向遼闊天地的船,卻早已擱淺在名為“控制”的港灣動彈不得。
那么對于這一問題,我們首先需要考慮的,是為什么我們對于孩子的愛意,會轉化為束縛。家長們朋友們,我們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那份替孩子做一切決定安排好所有細節的沖動,究竟源于何處?
一方面,可能源于我們對于孩子的期待,希望孩子替我們抵達那個我們未曾攀上的山峰,而另一方面,則可能源于內心深處的不安,生怕孩子走錯一步,就跌入我們想象中那個充滿失敗陷阱的深淵。除此之外,還可能是因為我們對自己角色的某種誤解,誤以為絕對的權威和無微不至的包辦,才是盡職盡責的體現。這些念頭,無形中就可能形成了一張細密的網。孩子放學后的每一分鐘被精確切割:練琴、刷題、補習和興趣班等等,沒有喘息,沒有留白;穿哪件衣服、交什么朋友、大學選什么專業甚至于未來從事什么職業等事項,都由我們一錘定音。孩子的聲音在哪里?他們的猶豫試探,甚至微小的反抗,常常被一句“這都是為你好”或“你懂什么”輕易堵了回去。那么,家長們朋友們是否察覺到,當我們習慣性地否定孩子的選擇,哪怕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決定時,孩子眼中那點本應閃爍的微光,是不是正在一點點熄滅?當我們對于孩子的愛意變成束縛,那么自然就禁錮住了孩子那顆真正跳動的心。
其次,當我們以愛的名義行使著無孔不入的控制權,孩子內在那些寶貴的能力,卻正在被悄然剝奪。這其中最為嚴重的,或許莫過于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萎縮。當每一個問題都有標準答案由我們提供,而選擇也都由我們代勞,孩子的大腦便逐漸習慣了待機狀態——不用費力搜尋路徑,只需乖乖等待指令。長此以往,他們面對真實世界的復雜問題時,大腦一片空白,茫然無措。在無形中我們其實可能就扼殺了孩子探索試錯并最終找到答案的珍貴過程。隨之崩塌的,是孩子做事的內在動力。被強壓著去練琴或學習的孩子,內心激蕩的往往不是熱愛,而是為了逃避責罵和換取片刻安寧,或是博取我們一個贊許的眼神。一旦外部壓力撤去,或者任務變得艱難,這種動力便如沙堡般迅速瓦解。真正的熱愛與持續投入,需要源自內心的好奇與成就感來滋養,而這恰恰是我們過度控制下最稀缺的養分。
更深遠的影響,是孩子對自我價值的迷茫。一個孩子的自信,最初就建立在自己能行的體驗上。自己系好鞋帶、獨立完成一幅畫或是解決一個小麻煩等,這些小小的成功,像一塊塊基石,壘起他們對自己的認知。然而,當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務都被我們包辦干預,他們便失去了這些確認自我能力的機會。久而久之,內心深處會埋下自我懷疑的種子:我是不是真的不行?沒有爸媽幫忙,我什么都做不好?這種根植于心的低價值感,會成為未來人生路上沉重的負擔。家長們朋友們,我們是否想過,那些看似不聽話,總是想自己做主的孩子,或許正是不甘于自我被控制和淹沒,在用他們微弱的力量,為獨立的人格吶喊?當我們執意要求孩子走我們鋪設的軌道時,我們是否在無意中宣告:你自己的判斷、你的喜好、你內心的聲音,都不重要?這份對自主權的剝奪,對孩子稚嫩的心靈而言,是一種深切的否定。被剝奪選擇權的心靈,終將在自我否定的荒原上迷失方向。
從控制者到引導者的轉變,絕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極大的耐心、持續的信任和深遠的智慧。這個過程里,我們也許會焦慮,會不安,會懷疑自己的放手是否正確。然而,真正的愛不是緊握,而是得體的放手;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我們為孩子鋪平了多少道路,而在于我們是否點燃了他們內心的火焰,賦予孩子們探索道路的勇氣和能力。
本次主題我們整理了較為豐富的內容,分為上下篇來和大家詳細討論,歡迎感興趣的家長朋友們關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