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接上文,對于這一主題,在本篇文章中我們想更深入來和家長朋友們繼續分享討論。
在上篇文章中我們與大家討論了前面三點易于融入日常生活的建議,在這里,我們還想和大家討論一點,關于在家庭日常交流中,我們可以為“失敗討論”保留一個自然的位置,也就是我們需要營造一個接納氛圍。不必刻意安排嚴肅的失敗檢討會,那樣反而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和刻意。我們可以將談論失敗自然地融入日常的家庭交流中,讓它成為一種被家庭文化所接納且稀松平常的一部分。而對于這一點,有幾個重點是我們想和大家詳細討論的:
一是可以注意利用輕松的共處時光:比如在晚餐桌上,一家人分享一天見聞時,可以很自然地問一句:“今天過得怎么樣?有沒有遇到什么覺得有點挑戰性或者不太順利的小事情?”或者每周一次,在周末閑聊時,鼓勵全家也包括我們的家長朋友們自身,來簡短分享一下各自在這一周里遇到的小挫折或者不如意,重點是討論一下從這件事里,我們有學習到了什么,以及下次我們需要注意什么。提問的語氣要輕松和好奇,而不能以審問的態度進行。
二是要關注過程而非僅僅結果:平時和孩子聊天,無論是聊學習、興趣班還是和朋友相處,可以有意識地多問問過程中的感受和想法:“今天嘗試那個新方法或是新游戲,感覺怎么樣?順利嗎?有沒有遇到卡殼的地方?當時怎么想的?”這種對過程的關注,本身就能夠給孩子傳遞了經歷本身比單一結果更重要的信息,也為談論過程中的困難打開了話題,即便是微小的失敗。
三是要注意強調學習點:在家庭對話中,無論是談論孩子的經歷還是我們自己的經歷,可以有意識地加入對可學習點的提煉。比如:“哎呀,今天媽媽做飯鹽放多了,咸了。下次我得記住,這種菜少放一勺鹽就對了。”或者孩子分享某次練習沒做好時說:“發現那個動作老是做不好?那我們想想,是節奏不對還是發力點沒找準?找出來就是進步啦!”這種日常生活中對從失誤中學習的強調,會潛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看待問題的視角。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我們都懷揣著最美好的愿望,渴望孩子擁有強大的翅膀,能夠在未來廣闊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無懼風雨。然而,真正的力量與自由,絕不僅僅源于那些成功的托舉和順境中的高光時刻。更深刻和更持久的力量,恰恰源于孩子懂得如何從每一次的失重和每一次的跌落中,穩穩地落地,再細細地檢視,然后汲取再次攀升并飛得更高更遠的能量。這份能力,是任何外界的贊美和庇護都無法替代的。孩子每一次的跌倒,都是這個世界的事物在向他們傳授關于平衡和重心,以及如何更穩固站立的秘密。我們無需,也不可能為孩子掃清前行路上的每一粒砂石和每一處坎坷。我們更重要的角色,是蹲下來,陪伴在他們身邊,在他們感到疼痛和迷茫的時刻,提供溫暖的依靠和清晰的視角,陪他們一起細細辨認沙礫中的閃光點——那些隱藏在失敗表象下的經驗寶石。
允許談論失敗,可絕不是縱容軟弱或降低標準。恰恰相反,這是在培育孩子內心深處的韌性之根,是在鍛造他們面對真實世界挑戰的內在盔甲。同時也不是在終點線上放水,而是為孩子鋪設一條從泥濘走向光明的且更為堅實可靠的成長路徑。這條路徑上,有坦途也有崎嶇,有陽光也有風雨,但每一步都算數,腳踏實地地前行,一步一個腳印地走,每一次跌倒都蘊含著向上的力量。當孩子能夠坦然、安全地講述他的失敗,那份被恐懼和羞恥感所壓抑的寶貴成長能量,才能被真正地看見、釋放和轉化。每一次跌倒后留下的印記,經過反思的擦拭和經驗的打磨,都將清晰地化作下一次嘗試和下一次飛翔的精準刻度。
讓我們從今天開始,有意識地為孩子的每一次不經意間地跌倒留出一個安放的空間。讓失敗的聲音被耐心傾聽,讓委屈的淚水被溫柔接納,讓困惑的疑問被認真對待,讓寶貴的經驗在坦誠的訴說和梳理中沉淀結晶。這份我們此刻給予的信任、包容和智慧引導所凝聚的勇氣,終將內化為孩子獨自穿越人生幽谷時,心中那盞不滅的火把。那溫暖而堅定的光亮,將照亮他前行的路,也映照出我們作為父母,最深切的愛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