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朋友們大家好,當孩子垂頭喪氣地攥著那張分數(shù)不理想的試卷站在我們面前,那一刻,空氣仿佛凝固了。我們內心那份急于找出原因,那句“怎么又沒考好?”或者“是不是又沒認真復習?”或許很輕易就脫口而出。然而,正是這一瞬間的本能反應,往往可能會在我們與孩子之間,悄然劃開了一道難以愈合的裂痕。
評判,幾乎成了我們面對孩子問題的第一把鑰匙,卻常常打開了錯誤的大門。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水杯,一句“你怎么總是這么毛手毛腳”便脫口而出;孩子和伙伴鬧了別扭,我們下意識就認定“肯定是你先惹的事”。這種評判反射,源于我們多年積累的經驗和固有的思維模式。我們習慣了用自己形成的標準,像一把尺子去丈量孩子的言行。我們深信不疑,這是在履行教導的責任,是在幫助他們認識對錯,是在塑造他們成為更好的人。我們看到的,只是我們想看到的,或者是我們經驗里認定的那個問題,而非孩子鮮活、立體、充滿細節(jié)的處境。
當評判的聲音率先響起,孩子心門關閉的聲響,往往被我們忽略。想象一下,當孩子感受到的首先是撲面而來的批評、指責或否定時,他們內心最自然的反應是什么?或許會是是恐懼和防御,以及本能地想要保護自己。于是,辯解、沉默、頂撞,甚至為了逃避懲罰而撒謊,這些行為就出現(xiàn)了。我們常常為此感到憤怒或失望,卻很少意識到,這些恰恰是孩子在我們評判壓力下啟動的自我保護機制。我們以為自己在講道理、在分析問題、在幫助孩子成長,但在孩子的耳朵里,聽到的往往只有刺耳的否定和全盤的否定,那道原本可以溝通的橋梁或許就這樣崩塌。孩子的心扉緊緊閉合,那些真正需要被看見、被理解、被疏導的情緒和困惑,被深深地掩埋起來,或者轉向了其他可能并不理想的傾訴渠道。久而久之,一個令人痛心的模式形成了:孩子不再愿意向我們袒露真實的脆弱和困惑,親子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表層化。
打破這種令人窒息的循環(huán),需要我們勇敢地放下手中那把名為評判的刀,去拿起另一件工具:了解與傾聽。這不是易事,需要一種強大的暫停本能和傾聽意愿。這不僅僅是溝通技巧的轉變,更是我們與孩子相處姿態(tài)的根本性調整。
首先,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練習在情緒和言語的洪流中,穩(wěn)穩(wěn)地按下那個暫停鍵。看到孩子房間一片狼藉,讓那句帶著強烈評判色彩的話,在舌尖上停留一下。這是我們的自我冷靜時間。這個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和自我提醒,尤其是在我們自身感到疲憊、壓力大或者時間緊迫的時候。
當暫停鍵生效,接下來就是啟動真正的傾聽模式——不是用耳朵,而是用整個身心去接收孩子發(fā)出的信號。真正的傾聽遠非表面功夫。不是一邊盯著手機屏幕,一邊心不在焉地應付;也不是在孩子訴說時,腦子里飛速運轉,忙著構思如何反駁、如何教育、如何證明自己是對的。真正的傾聽,應該是一種全然的臨在感。我們需要放下手機,停下手中的事情,將身體轉向孩子,目光溫和而專注地落在孩子身上。我們的姿態(tài)、眼神和面部表情,都在無聲地向孩子傳遞一個至關重要的信息:此刻,我就在這里,我準備好并愿意接收你的一切信息,無論是言語的還是非言語的。我們需要像一個敏銳的探測器,去觀察孩子表情的細微變化,非語言的密碼,往往比說出來的話語承載著更真實、更豐富的信息,是解開孩子內心的關鍵。只有當我們真正看到并嘗試理解這些信號時,我們才算開始靠近孩子的真實世界。
在傾聽的基礎上,我們需要將質問的利刃收起來,換上探索的好奇心。溝通的語言需要徹底的轉變。把那些充滿指責和預設立場的質問句,轉化為帶著真誠探索意圖的疑問句,比如:“我注意到你今晚開始寫作業(yè)的時間比較晚,是遇到了什么讓你覺得棘手的地方嗎?”或者“你當時選擇那樣做,心里是怎么考慮的呢?”。這里的關鍵,絕不僅僅是句式的改變,而是我們提問時內在的態(tài)度和語氣。我們的聲音、語調和面部表情,是否傳遞出真正的疑惑、關切和想要理解的渴望?而不是包裹在問句外衣下的指責和不滿。這樣開放、溫和、充滿邀請意味的表達。當孩子從我們的提問中,感受到的是一種安全、被接納、被尊重的好奇,而非審判和審查的壓力時,他們才可能逐漸放松緊繃的神經,慢慢放下防御,嘗試著向我們袒露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感受。
本次主題我們整理了較為豐富的內容,分為上中下三篇來和大家詳細討論,歡迎感興趣的家長朋友們關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