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朋友們,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未來有所成就。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挑戰和困惑。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為什么在教育孩子時,家長不能輕易讓步和放棄,以及這樣做會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其實對于這一話題,也算是比較具備有爭議性的,同時也是家長朋友們所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因為可以說對于所有的家長朋友們而言,或多或少應該都在對于孩子的成長教育中遇到相關的問題,也就是可能在某些場景、事項下,我們可能就會出現這樣的疑惑:我是否應該向孩子讓步呢?或許這樣會讓孩子感受到被放在心上關愛的感覺,但是是否對于后期我開展孩子的教育可能產生一些不良影響呢?對于諸如此類的情況,確實也是我們在開展孩子成長教育過程中所需要考慮思量好的問題,所以今天,我們想在這里來和我們的家長朋友們一起分析一下這個內容,希望能夠為家長朋友們在開展孩子成長教育的過程中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首先,我們想先來和家長朋友們討論一下,關于輕易讓步的代價。很多家長朋友們在面對孩子的抗拒或哭鬧時,往往會選擇讓步。可能是覺得孩子還小,不忍心看他難過;也可能是覺得事情不大,沒必要太較真。但我們想說的是,每一次讓步,都是在無形中削弱家長的權威,也是在給孩子傳遞錯誤的信息。因為如果我們這樣做,就可能會導致孩子認為,當發現自己只要哭鬧、耍賴就能達到目的,他們就會把這種方式當作解決問題的常規手段。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任性,越來越難以管教。我們見過太多這樣的案例,家長最初只是在小事上讓步,比如多看一會兒電視、多吃一塊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家長的讓步空間卻越來越小。更重要的是,輕易讓步會讓孩子失去學習規則和界限的機會。
生活中的規則不是用來限制孩子的,而是幫助他們理解世界的運行方式。當家長不斷讓步,孩子就無法建立起對規則的正確認識,這對他們將來的社會適應能力是極為不利的。所以,對于一些生活的場景,在對于具體的事件中,我們一定是要思考清楚,我們是否可以讓步,這樣的讓步會不會導致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
其次,我們想來和大家討論一下,關于放棄教育的后果。比輕易讓步更嚴重的問題是放棄教育。有些家長朋友們在經過多次嘗試后,覺得教育孩子太困難,索性選擇放任不管。這種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是災難性的。要知道,孩子的成長就像一棵小樹的生長,需要適當的修剪和引導。如果我們因為修剪過程讓小樹“疼痛”就放棄修剪,那么小樹很可能會長得歪歪扭扭,甚至無法承受風雨的考驗。教育也是如此,暫時的困難和阻力不應該成為我們放棄的理由。放棄教育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會失去方向感。沒有家長的引導和規范,孩子很容易被外界的不良影響所吸引。我們見過不少青春期出現問題的孩子,追溯起來,往往是因為家長在關鍵成長期選擇了放棄教育和引導。
進而,關于堅持的原則與方法,是我們在做好以上了解后,需要進一步考慮的。也就是,作為家長朋友們,我們應該如何在愛與規則之間找到平衡呢?首先,我們要明確哪些原則是不能讓步的。比如安全問題、基本禮儀、學習習慣等,這些方面的規則必須堅持。當然,堅持不等于強硬,我們可以用更智慧的方式來實施。同時我們建議,在制定規則時要和孩子充分溝通,讓他們理解為什么要有這樣的規則。當孩子違反規則時,不要簡單地懲罰,而是要引導他們認識錯誤并承擔相應后果。這個過程可能會重復很多次,但請相信,只要堅持,孩子最終會理解和接受。而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我們可以用更具體的方式來表達規則。比如不是簡單地說“要聽話”,而是明確“現在該收拾玩具了”、“看完這一集就要關電視”。明確的指令比模糊的要求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和執行。
教育孩子需要耐心和細心,而對于是否讓步和不能輕易放棄教育的重大課題上,更需要我們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去對待,要對于孩子以觀察和探究的態度,而不是居于高位來俯視孩子,在這一問題上,我們不僅要思考是否可以為孩子讓步,還應該思考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來處理會讓孩子更為接受,且不影響我們后期對于孩子的成長教育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