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接上文,在對于這一主題討論的上篇文章中,我們與大家討論了關于小升初的隱形臺階及家長朋友們可能陷入的一些誤區這兩方面,而在本篇文章中,我們想就這一主題分析進一步深入討論關于我們的家長朋友們所可以做的一些事情,來為孩子提供的一些助力,以及一些重要關鍵的時間節點。
我們先來說說關于家長朋友們可以為孩子搭建的“橋梁“,我們總結了以下四項:
第一,認知過渡的“思維橋”。對于這一點,我們建議家長朋友們可以在六年級下學期開始,每周安排兩次“思維體操”時間。比如可以用數獨游戲培養邏輯推理能力,游戲的方式對于孩子而言也是比較具備吸引力和容易接受的;還可以通過時事新聞討論鍛煉觀點表達,對于一些日常的新聞,我們就可以適當選擇一些來與孩子討論,當然不必過于嚴肅,可以以閑聊的方式融入生活中。這些看似與課本無關的活動,恰恰是構建抽象思維的最佳載體。
第二,知識銜接的“緩坡道”。對于這個,其實是因為我們也遇到過不少家長朋友們熱衷于一個教育觀念——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但對于小升初的階段,我們建議家長朋友們不必急著讓孩子預習初中課本,可以嘗試“主題式滲透學習”。例如在數學方面,帶孩子通過玩耍一些游戲時滲透代數思想;在語文閱讀時,引導孩子用思維導圖梳理文章結構。
第三,習慣養成的“腳手架”。初中對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陡增,有三個核心習慣培養建議可以從現在開始:
一是錯題管理的“三色筆法”,也就是使用黑筆抄題,而訂正的時候則采用藍筆,再之后使用紅筆來寫一些反思總結以及標注重點等。
二是時間規劃的“番茄工作法”,也就是推薦可以采用二十五分鐘專注+五分鐘休息,當然具體的我們也可以根據不同事項和愛孩子做好溝通來進行更改,實際可以根據孩子需要來進行。
三是知識整理的“思維可視化”,也就是我們可以用表格、流程圖替代純文字筆記,這個非常關鍵,培養這一好習慣,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在對于知識進行復盤的時候更為清晰明了直觀,還能夠培養孩子的整理能力和邏輯能力,對于孩子整體成長都有巨大幫助。
第四,心理調適的“緩沖帶”。當青春期撞上升學過渡期,可能導致孩子的情緒波動會明顯加劇。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建議家長朋友們采用“三明治溝通法”:可以先肯定孩子的努力——“媽媽看到你最近作業寫得很工整”;再提出建議——“如果能在數學驗算步驟上更詳細些會更好”;最后給予情感支持——“遇到難題隨時可以找爸爸媽媽聊聊”。溝通很重要,是信息交流的橋梁,但是溝通的方式則更重要,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提供溝通效果。
其次,我們想要特別提醒家長朋友們,關于孩子在小升初過程中的三個關鍵時間節點。根據我們跟蹤的學員成長數據,這三個時期最需要家長關注:一是升學后第1個月,這個時期是適應期焦慮高發階段;二是期中考試前后,這會則是對于孩子學習方法檢驗的關鍵期;三是寒假期間,這個階段則是學習習慣定型的重要窗口期。建議我們的家長朋友們可以在這些時段適當增加親子交流頻率,但要注意避免說教式溝通。比如可以創設“家庭下午茶”時間,在輕松氛圍中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
最后,我們為家長朋友們整理了一份簡明行動清單,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每周與孩子共同完成1次知識梳理,對于時長建議可以控制在40分鐘左右;
二是可以與孩子溝通一起制定并在書桌前張貼“初中作息時間表”,這個可以提前兩個月進行模擬,有一定的適應期我們也可以更好地找到一些問題并加以改進。
三是建立“錯題銀行”,比如可以制定規則——每解決5道典型錯題兌換小獎勵,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孩子的自主積極性。
四是每天保留15分鐘“放空時間”,這個時間里,我們與孩子之間要保持不聊學習只談生活的原則,了解孩子的想法,閑聊幫助孩子放松,給予孩子足夠的放松時間。
各位家長朋友們,小升初這場過渡就像孩子的第二次“學步期”,我們既要放手讓孩子自己探索,又要適時給予支撐。教育的真諦不在于把孩子推向某個終點,而在于陪伴他們積蓄走向遠方的力量。在這個特殊時期,讓我們少些焦慮,多些智慧;少些干預,多些守望。相信通過家校的共同努力,每個孩子都能平穩跨過這道成長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