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問題,而對于這些問題,家長或是孩子有時可能可以輕易發現,而有時則很難或是需要較長時間以及經過一定情況觸發才會發現,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這么一個問題,就很容易被我們所忽視,那就是——討好型人格。
我們想和家長朋友們說,當我們的孩子總是習慣性地說“好的”、“沒關系”的時候,當孩子在游樂場主動把玩具讓給所有人最后自己默默站在角落時,當他們的日記本里寫著“今天小美說我穿裙子不好看,明天再也不穿了”等種種情況時,我們是否意識到,這些看似乖巧的表現背后,可能正在形成困擾孩子一生的“討好型人格”?
廣深家教網從事教育行業多年,但我們并不僅僅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更多地,我們希望能夠從孩子全面發展出發考慮,因為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只有做好其他的各個方面,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而這對于學習也會有較大的積極推動作用。所以作為長期關注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想和各位家長朋友聊聊這個正在被低估的成長隱患。
在此,我們需要先來揭開討好型人格的溫柔面紗。很多家長朋友可能會困惑,孩子懂事有禮貌難道不好嗎?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通過對于過往廣深家教網所輔導過的學員孩子里,與這方面可能具備相關性的上千例咨詢案例發現,健康的社交禮儀與討好型人格之間存在一道清晰的分水嶺——前者是發自內心的善意,而后者則是基于恐懼的妥協。當孩子開始習慣性壓抑自己的需求,把別人的感受凌駕于自我感受之上時,這種懂事就變成了危險的生存策略。所以基于此,我們建議家長們注意這三個預警信號:孩子是否經常為別人的錯誤道歉?是否過度關注他人的情緒變化?是否在集體活動中永遠充當和事佬角色?這些細節往往比成績單更能反映孩子的心理狀態。
值得警惕的是,這種人格特質往往披著乖巧懂事的外衣悄然生長。孩子可能會在家長面前表現得格外順從,在學校里成為老師口中的模范學生,但他們的情緒日記里卻寫滿“今天我又假裝很開心”、“為什么大家都喜歡我卻沒人問我想吃什么”。這種內外割裂的狀態,就會在心靈深處埋下一顆定時炸彈。希望家長朋友們一定要理解:討好型人格不是簡單的性格內向,而是一種長期形成的心理防御機制。可能源于幼兒時期的安全感缺失,也可能來自成長過程中被過度強化的利他教育。而要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則在于,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既能為他人著想,又能守護自我”的平衡狀態。
其次,家庭成長環境中往往也存在許多導致孩子出現這一問題的隱形原因,可能被我們輕易忽視。在多年的家庭教育觀察中,我們發現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許多家長朋友在教育孩子時,會不自覺地使用情感綁架式的語言。比如“你再不聽話媽媽就要生氣了”、“爸爸這么辛苦都是為了你”,這些看似平常的表達,實際上正在給孩子植入“我需要為他人的情緒負責”的錯誤認知。我們建議大家可以嘗試替換為更健康的表達方式,比如將“你再鬧奶奶心臟要疼了”改為“奶奶需要休息,我們一起去書房玩好嗎”;也可以把“你看爸爸加班多辛苦”換成“爸爸今天完成了重要項目,雖然累但很有成就感”。這種轉變能幫助孩子區分關懷他人與情感綁架的本質差異。
這當中,還有更隱蔽的影響來自家庭互動的日常細節。比如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展示新畫的圖畫時,家長如果總是先問“能不能送給奶奶?”;以及當孩子獲得獎品時,家長如果條件反射地說“要不要和妹妹分享?”對于這些細微的互動模式,都可能在無形中對孩子強化了他人需求優先的思維定式。我們特別希望廣大家長朋友們可以意識到:在培養孩子分享意識時,要具備給予孩子自主選擇什么時候分享以及如何分享的權力。比如:“你對于這個玩具有兩個選擇,可以現在和妹妹一起玩,或者等你自己玩夠了再分享,你覺得哪個更好?”這種有選擇權和決定權的分享,才能避免孩子形成被迫付出的心理模式。
當我們看著孩子從“討好者”蛻變成“真我者”時,綻放的不僅是健康的人格,更是一個靈魂的覺醒。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三個月、半年甚至更久,但我們相信,只要種下尊重的種子,施以理解的養分,終將收獲獨立成長的果實。本次主題我們整理了較為豐富的內容,分為上下篇來和大家詳細討論,歡迎感興趣的家長朋友們關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