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也是一個家庭里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而對于我們的家長朋友們而言,在我們的教育進行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形成,往往也正是因為我們對于孩子的期盼與孩子的表現并不成正比,那么這對于我們而言,在自己對于孩子去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之所以會對于孩子有許多的期待,可能的原因有很多種,根本的出發點往往是因為我們對于孩子的愛和關心,這個無可辯駁,但是在這其中,當我們將這份愛和關心實際化地去體現的時候,我們對于孩子的這份期待有時候也會蘊含了一些我們對于自身的期待,當然也有可能會包含一些我們自身在成長過程中,這個社會里的一些發展使得我們對于孩子也產生一些期待。
那么對于此,我們對于孩子的期待,其實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對,這也是我們對于孩子教育的一份目標所在,只有我們具備有目標,才能具備有前進的方向,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來幫助孩子做好成長。而今天,我們想和我們的家長朋友們來談一談,在我們對于孩子去做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細節。其實對于我們而言,在做孩子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對于孩子將這份期待轉化為一份要求,也正是因為這份要求,我們可能會對于孩子有一些言行舉止上的限制,那么在我們去對于孩子做教育的過程中,這份限制有時候也會顯得不是那么合適,或者換個說法說:不是那么有助于孩子的成長。所以今天我們想在這里和我們的家長朋友們談一下:其實在我們對于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對于孩子的限制應當是一個有限度的。
談限制,還要談限制的限度,這聽起來或許很奇怪,但其實并不。我們先用一句話來幫助我們的家長朋友們奠定好我們今天對于這個內容的理解:我們所說的有限度的限制,其實本質上還是為了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擁有自我的空間,無論是思考還是行為上,孩子的成長其實都應該具備有一定的自我空間去成長,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去對于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實際的獨特性幫助。提到獨特性,或許會有家長朋友比較抗拒這個字眼,但是實際上,對于我們而言,獨特性并非是特立獨行,這是兩碼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具備有獨特性的,每個人都是作為這個世界上的一個個體存在,我們有自己的思維、行為習慣,我們也有自己的方式去對待這個世界所遇到、所發生的人事物。那么我們鼓勵孩子的獨特性發展,其實正是因為每個孩子本身生活、成長環境肯定多多少少有所偏差,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于孩子的要求,如果限制程度過高,就很有可能造成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缺乏了自己適應自身生活、成長環境的那份成長。這其實并不利于孩子。
常常會有家長認為,不能給予孩子太多的自由,擔心孩子在不具備有比較好的限制自身能力的情況下,容易因為缺少了這些限制,而出現一些言行舉止上的不妥當,進而構成一些嚴重的問題。家長們這種擔憂其實是正常且正確的,并且也是必要的。因為對于孩子們而言,無論是年齡還是社會閱歷經驗等的原因,在不具備一定足夠的條件時,孩子確實很容易會在這個大社會環境中因為自身或是身邊環境的原因受到一定影響。
但是,我們也需要清楚,我們對于孩子的教育、對于孩子的陪伴,其實都是我們對于孩子的一種成長幫助過程,我們于孩子,是一個成長過程的引導者、教育者、幫助者,但卻不能是對于孩子而言是條條框框限制的設定者。我們對于孩子的立規矩,當然是必要的,但一定是界定在于,對于孩子而言,這個規矩確實符合當前世界、社會的一些必要規則遵守,但同時,我們還需要根據孩子的一些成長過程去給孩子立一些規矩,立規矩的本質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規范孩子的成長,讓孩子清楚自身應該在每個成長過程中注意遵守好的一些規則和底線,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我們不必強行對于孩子做各種條條框框的限制,在一些并不真的非常必要的事情上,如果我們經過自我反思思考,發現其實這個點,孩子不按我們的想法來,也是可以的,也是正確的,只是可能相對繁瑣或是可能存在一些可解決的問題,那么其實我們也并不是一定要對于孩子有許多的限制。
放給孩子自由,也要監督好孩子的成長,真正有效科學的教育應該真正兼顧孩子的各個方面,從孩子自身出發去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