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則,是我們在教育中常常提及的話題,對于我們而言,以身作則是我們對于孩子做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要也非常需要被重視的一點。當我們做好了以身作則,我們對于孩子去做教育的過程可能就能夠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我們未能做好以身作則,那么就反而可能會形成事倍功半的效果,這是非常顯著的不同。所以今天我們想在這里和我們的家長孩子們討論一下:我們如何正確理解“以身作則”呢?
其實以身作則是很好理解的,放在我們與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就是我們對于孩子做教育,我們不能僅僅只要求孩子要怎么做,而是應該對于自身需要怎么做去做好一個要求,再進一步去做對于孩子的教育,而不能夠是在于我們自身并沒有做到的事情上,卻要求孩子必須要做到,這就屬于以身作則的反面教材。
那么為什么我們說做孩子教育過程中以身作則很重要呢?是因為對于我們而言,發現有不少家長朋友們雖然清楚以身作則的重要性,但是在對于孩子的教育中卻很少有非常重視的,也正因此我們常會聽到有孩子表示自己的爸爸媽媽在要求孩子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時候,但是爸爸媽媽們自身卻并沒有做好,有時候或許是一個行為習慣,有時候或許是一個學識教育,如果我們沒能要求自己做好,卻要求孩子必須怎么做,這樣的行為會給孩子帶來一種認知上的矛盾,長此以往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孩子可能會對于家長朋友們的教育產生抵觸的情緒化情況。
其實很好理解,我們對于孩子去做教育的過程,其實我們可能會很容易忽略自身對于孩子的一個引導作用,因為作為孩子身邊陪伴時間較長、關系更為親切的家長朋友們,對于孩子們成長過程中在能力模仿上的引導是有很大影響的,潛移默化中孩子往往就會模仿家長朋友們的行為和思想等方面,但我們如果對于孩子去做出了與我們自身行為所相悖的教育,那就會造成孩子產生認知上的矛盾。
正確理解“以身作則”,并不僅僅是為了能夠在做孩子教育過程中避免產生認知矛盾影響自身成長,更是為了能夠幫助我們正確做好自身以引導孩子,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做好對于孩子的各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