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對于自己所看到的事物會存在有一個觀察的角度所產生的印象,比如對于一個正方體,這是一個立體三維物體,當我們從它的任何一個面去正視這個物體時,如果沒有外在光線或是其他因素影響的情況下,我們對于它所給我們營造出來的印象應該是一個二維的平面,也就是這個時候的我們所看到的其實是一個正方形,但是如果這個時候我們稍微側身一點變換一個角度,我們就會發現這是一個立體三維物體,而這也將形成對于這個事物的另一視覺印象。所以,從不同的角度看一個物體,這個角度所觀察到的信息反饋出來的信息,也會形成我們對于物體的不同認知印象。
事實上,將這個現象折射到我們對于一個人,或者是對于自身的認知印象中,也是具備有同樣道理意義的。我們不難發現,在生活中會常見出現這樣的現象,比如我們對于一個人的認知印象,一定與其他人對于這個人的認知印象是存在有偏差的,可能是特點,也可能是這個特點的程度。而我們對于自身的認知,也常常會與其他人對于自己的認知存在有偏差的,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所常聽見的對于一個人的評價——自負、自卑這兩點,其實就屬于自我認知與他人認知存在有較大偏差的極端情況。
在鋪墊了這么多后,我們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教會孩子正視自己很重要。其實前面我們所說的,一是想讓大家再次意識到我們對于自身的認知對于我們生活可能存在有怎樣的影響。前面所說的可能比較浮于思想層面,下面我們想展開來和各位家長朋友們討論一下:我們應該如何教會孩子正視自己。或者更為確切地說是我們可以如何教會孩子正視自己,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來幫助我們的家長朋友和孩子們再次實際地了解正視自身對于孩子成長過程的實際影響所在。
首先,計劃對孩子開展一個方面的教育時,應該是我們自身先思考清楚這件事情的意義和教育計劃,再去對于孩子進行教育。所以我們自己首先要了解到意義所在,同時要清楚對于我們的孩子們,相對于孩子自身的脾性,從哪些方面入手去進行教育會更有利于這個過程。因為對于不同的孩子而言,脾性不同、思維習慣不同,我們所應該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不盡相同。我們需要了解孩子,再去對于孩子的行為進行引導性的教育,而不能是僅僅依賴于我們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所以,在這里,我們先要了解孩子,也就是在對于這件事情的教育上,我們需要了解孩子自己對于自身的一個認知是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狀態,在這里我們可以樹立一個衡量的軸,以孩子能夠做好正視自己作為這個軸的原點,而孩子過度高視自己則作為正方向的軸數據,反之孩子如果過于輕視自己則可以作為負方向軸的數據。
以這個來大概了解孩子對于自身的認知情況,當然可能我們如果光靠自己的觀察并不能很好地了解這個情況,我們也需要結合與孩子的溝通來更好地了解情況,所以我們需要和孩子進行溝通,引導孩子表達,因為后期我們對于孩子在這一板塊上的教育也是需要孩子參與進來的,所以我們在初期開始時,也可以借由這個機會引導孩子來開始思考這件事情,為后期教育奠定一個基礎。
在基本了解了孩子對于自身認知處于一個什么程度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做的其實就是以下這兩點:一是教育孩子認知正視自我對于自身的影響所在,二是針對孩子當前情況所存在的問題去進行糾正性引導。第一點很簡單,還是在于認知層面的建立,這里我們可以用較為生動形象的方式來讓孩子理解即可,比如舉例子等方式。第二點才是重點,對于孩子當前在自我認知上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但這個糾正我們同樣還是建議家長們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去進行思考解決的方式,我們可以從引導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入手,因為只有對于一件事情認知正確的情況下,我們才可能有意識去改正,同時才能促使我們有動力去執行。
教會孩子正視自我,其實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教育,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中,要思考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再去對于孩子做教育計劃,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注重對于孩子做好引導,促發孩子自我思考和反思,這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不僅僅是我們輸出,而是促使孩子一起參與到我們的教育中來,讓孩子作為教育的主角,來激發自身對于成長的思考積極性,更有利于孩子的實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