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孩子的教育,我們在與家長朋友們進行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家長們對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大致可以分為這三類:一類是放養型,對于孩子可能會大致定好一個基礎方向,之后便任由孩子發展,只要不出現大的問題就不會插手孩子的成長;第二類是非常細致型,也就是對于孩子成長環節中的每個細枝末節都要進行干預,就為了保證孩子能夠處在正確成長的方向里;第三類是中間型,不會過度干預孩子的成長,但是會在每一個階段都會細致地去與孩子做好成長溝通。所以我們今天想和家長朋友們討論了一下:我們教育孩子,要從細節抓起,同時,在這細節之余,我們也要給予孩子一定的自我成長空間。
我們常說的成長空間,其實并不單指實際呈現出的生活空間,還指對于孩子而言的思想成長空間,而這一部分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不鼓勵家長們采取放養型或是非常細致型,原因在于前者會給予孩子太過寬泛的成長空間,這樣對于孩子而言自由度過大,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好的方向引導,會造成孩子容易出現成長方向錯誤的情況,而后者則容易因為成長空間不足帶給孩子較大壓力,也同樣不利于孩子成長。而采取中間型的教育,其實就是將程度把握在這二者之間,在抓孩子成長細節的過程中,我們也給足孩子成長空間,這個程度其實是比較難以把握的,所以我們建議家長們在進行成長教育的過程中,也要與孩子做好調整溝通。我們在對于孩子的教育上,要注意抓好的細節,是對于孩子的成長方向、行為舉止及其他重要層面的掌握,但是不必具體到非常細節之處,具體執行我們可以從帶著孩子一起做,到慢慢放手讓孩子去做,再到計劃制定讓孩子參與及自行完成。這是一個成長循序漸進的過程。
過度干預孩子的成長,雖然能夠保證孩子的成長方向,但卻不利于孩子自主人格的成長,會過度培養孩子對于家長的依賴性,而放養型教育也容易導致孩子缺失了正確方向引導。所以,我們要把握好方向,更要做好程度的把握,帶給孩子好的、正確的成長教育。